郁的秋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井木 文
即使没有这一纸怀秋,郁达夫的四季,也都有一种忧郁的氛围。何况是,在这样盈盈一水间生命的忧郁长河中,想用他三分之二寿命折去交换的北国的秋天呢。
郁达夫的秋天,是一个人的时候。不管是在人潮涌动的街头,还是在江南柔弱的水乡,不远万里的奔赴那片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要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郁达夫的秋天,是靠在一棵槐树下,扫街的树影就是他借以知秋的所有叶子的证明。郁达夫的秋天,可能还倾向于寒蝉凄切,兰舟初发,聚少离多的愁绪。可能还有忽然下起来的雨,丝丝飘落在肩上,睫毛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郁的触觉,是可以细致如此的。
我们一般知道的郁达夫,自传式的写作,让人可以知道他所有的欲求和思想,他的卑微,他的惧怕,他的厌恶,他的期盼。但是他更有喜欢。他怀念的,
那就是北平的秋天。这一年的他,在北平,终于逢上了秋天。让他有归属感的秋天。他在这个季节不仅可以找到空间上陶然亭,钓鱼台,西山,潭柘寺,还可以从时间上追溯到欧阳子和苏东坡,秋声和赤壁赋。有了这些专属于文人的时空坐标,郁达夫纵然是孑然一身,也还是可以找到知心对照的。
因为找到了归属,这一切景致于是都变得活跃起来。特别写到了北京人的口音,在他们相见的时候,互相问候。即使是说:“唉,天可真凉了——”这念错的歧韵,也能够把秋意说的温暖些。这就是郁达夫,他一面感受着在异国的寒冷,内心的怯懦与渴望就越发的强烈,回到祖国,回到北平,一种别样的暖意由外向内融化了他的心。一句话,就能够明白,一个意味着生命和人身的时节,一个意味着身份的过度,二者的重合可以给自己多大的慰藉。
所以他虽然是在写北方的秋天,其实又不忘随时把南国的清秋和盘托出,用季节这样一个时间的共时性,把南北方的气氛融合在一起,用文字的方式融合在一篇文章的行云流水中,给人的感觉这故都的秋承载的不仅是一方水土的独特风味,还有平分秋色的故国美景,都呈现在眼前。
与他的小说有所不同的是,他处处把自己所代表的中国文人与外国文人关于秋天的赞颂作了对比,毋宁说是对比,不如说是标榜和正名。这样一来,这种行文思路,也还是与他的小说大体契合了:就像在《沉沦》最后的呼声一样,他渴望一种身份的确认,渴望作为中国人身份的的被确认。
郁式的秋天,其实也是变化中的秋天。他知道传统的“秋士”不是这个时代的他值得潜心追求的。而意识里的文人之秋,又是根深蒂固的。而那种来自对国家的最深切的眷恋,连同了对现实残忍的愤慨,用他江南柔弱血质的躯体,写出来他的愿望。这是一个他急切想用生命去挽留的记忆,是一种荣耀。是时间,不可否认,这鲜活的记忆,怎么不可以说是生命本身呢。日后当他再度行走他乡,直到客死他乡,他都不会忘记这一段时光。
故都的秋,郁的秋,孤独的秋,郁的秋。
后记:这篇文章是我和ZZ约好了要写的,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一个故都的秋。一个春天,一个秋天。一个晚上写,另一个也是晚上写的……刚刚写好,我们就贴上来,然后我们去看看对方写的。郁达夫啊郁达夫,我第一个就选中了你。我也附上ZZ文章的链接http://kueen.blog.sohu.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