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中国数学家(比如丘成桐)的边缘型人格

(2025-06-22 13:37:29)
标签:

数学家

丘成桐

边缘型人格

心灵哲学

strongart

分类: Strongart之思想随笔
         最近北大的韦东奕一红,让我留意他的导师是田刚,就是和丘成桐反目成仇的那位。丘成桐说田刚的做法会影响年轻人的发展,搞不好韦神就是其中的典型,不善于去拉关系发论文,又没学到什么高级数学。然而,丘成桐也有自己的问题,搞不好就是所谓的边缘型人格。
     顾名思义,边缘型人格就是人格分布在边缘,中间是一个硬疙瘩大黑洞。一般来说,那种从小就是规矩多背古文,受到打压式教育的,就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边缘型人格,中间的疙瘩就是灌输的东西凝结出来的。边缘型人格的主要问题是缺少信念的一致性检验,说话经常显得生硬,甚至会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丘成桐说:研究数学就像是写小说,但后面又跟了一句:总不能脱离实际;他曾经说过:中国数学落后美国80年,但后面又说:马上就能引领世界。有时候,边缘型人格会被当成是人品道德有问题,其实只是信念分布在边缘不能直线连通。某个洋葱头说别人头头是道,但自己也是一样甚至更糟糕,这也是边缘性人格的典型体现。
     边缘性人格的自我很不稳定,经常会在自负与自卑之间摇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总是希望在外部找到稳定的支点(求真)。丘成桐年轻时就功成名就,在这一点上算是比较幸运的,可以让自负压倒自卑,但依然会面临人际交往方面的困境,别人对他大都是敬而远之。他自己也曾经说过:要不是有个菲尔兹奖,恐怕我早就被打垮了。一般来说,边缘性人格只有同类才能接纳,像磁铁一样用“自负”吸引“自卑”:终于遇到听话的好孩子了!但只要“自卑”有了一定的功名,逐渐也转化为“自负”之后,反而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排斥,丘成桐与田刚之间的矛盾多半就是这样的心理模式。
     很多中国数学家(文史哲更多)都是这样的边缘型人格,因为边缘性人格能屈能伸,容易通过机械化的考试,但缺少对于数学的内在洞见,常常只能照本宣科的上课,写书的时候则是冠冕堂皇。边缘性人格缺少核心内核,一般不太能够做出什么成就,除非是有同行能够提供核心支持,才有可能顺坡下驴在一些边缘领域有所成就。据说丘成桐在学习工作时极其刻苦,这才能够在(微分)几何、(微分)方程、(数学)物理的三不管地带捡漏出圈,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这是在良好条件下努力追求的幸存者偏差,并不适合用作普遍推广,人格整合的人还是应该尽量多学一些高级数学。
     鲁迅先生曾说:“打断你的腿,再给你一副拐杖,然后告诉你:没有我,你连路都走不了,所以你要懂得感恩。”为什么我要用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