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科普家的科普
(2022-11-09 12:27:38)
最近网上热议张益唐处理零点猜想论文,有同学叫我也来做个科普,已经有一些科普家在科普这个了啊,Strongart教授更愿意来科普这么个的问题:怎样的科普才是合适的科普?
合适的科普应该是讲可以理解的问题,而不是讲一些难以企及的东西。比如给小学生介绍一点三维图形,像立方体、棱柱棱锥之类的,不必要求严格的几何证明,也不用上纲上线说提前学高中立体几何。对于学立体几何的高中生,则可以简单介绍一下n维单形,从三维到n维,这些都是他们可以够得到的。能够直观把握,但不必要求严格证明,这就是合适的科普。一般来说,要能够把问题彻底看透(开心!),才能够做这样的科普,很多数学老师也只能是按部就班的教学。
显然,数学上的大猜想一般不适合用来科普,普通人想要了解大意,看一下科技新闻就好。非要追根究底的话,就要去阅读专业文献,普通人肯定是看不懂的,需要从基础知识开始学,有些人找科普家画大饼,只能是自欺欺人。像徐迟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科普报告,结果是带来一大堆民科,后人却依然没有汲取教训,还特别搞出了一个乌龙:把Strongart教授也归到民科中了。
我们有一些科普家,非常热衷对数学大猜想的科普,去科普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他们是怎么操作的呢?基本模式就是:介绍一下猜想内容不跑题,讲点基本概念接地气,对于真正核心的理论证明,则替换成数学家的小故事。不是真的让读者理解,只要想办法让他们觉得自己理解,说白了就是找点相关或无关的信息塞进去(喂饱就好)。
科普家 vs
做题家。实际上,我们的小镇做题家搞研究也是类似模式,进阶的东西学不会了,就从基本知识直接跳到学术前沿,中间就是一个大漏勺。科普家的基础知识比做题家更薄弱,介绍的猜想却是比做题家的论文更高端,也就是说比做题家的漏勺漏得更加彻底。然而,科普家与做题家还是有共同之处的,就是带出一群名词党,然后又闹出一个乌龙:把Strongart教授也给当成了名词党。
科普家
vs
专业报告。科普家的科普恰恰是与专业报告背道而驰。专业报告一般是疏通其中的硬核证明,而把细节验证留作习题。科普家却是囫囵吞枣讲完基本概念,然后就直接跳过习题,更不用说是其中的硬核证明了。其实,对于这种数学大猜想,最多只能面向专业人士的科普,只有大数学家才有可能胜任,只会做难题的那种是不行的。
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张益唐毕竟是老一代的数学家,可能是受到陈景润故事的影响,像这种死磕难题的做法并不值得推广。如果你学完数学系的本科乃至研究生的课程,还会把初等数学的中学竞赛题看得很重吗?当然,如果实在学不会高级数学的话,那就去做难题吧,真能做出来也不容易,但一般有意义的大难题,常常是其他某个高级理论发展之后顺带解决的。
再深挖一层的话,恐怕就是文化传统的影响,经常会局部取极值落入小道,就像以前中国篮球的八一队,似乎是在小道中走到极致,可以说是内战内行,但外战遇到格局大的就不好办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