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有一门手工课,上课时要带好剪刀与胶水,然后按照说明对发下来的材料剪剪贴贴,做成一个小玩意儿给老师打分。最后这小玩意儿就成了自己的纪念品,还可以带回家来炫耀一番,只可惜我这边一个都没能保存下来。
记得第一堂课做的是“欢迎新同学”,其实就是剪下分别写着这个五个字的方块,然后把它们贴到一个背景上,结果我非常轻松就得了个“优”。后来的作业也都是剪一下贴上去,只不过边缘越来越复杂,每个部件都有自己的用途,有时一不小心剪歪了,就仿佛是打扰了别人的创意,自己都觉得心疼啊!学期快结束时做了一个“堆雪人”,要折一下竖着粘贴,让雪人能够立起来,于是我们的手工作业一下子就进入了立体空间。
此后,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手工作业是做“海滨小城”,这好像是第一次要用到所谓的吹塑纸——一种漂亮的软绵绵的纸。先剪下硬纸板上的模子,然后压在吹塑纸上剪,再把剪出来的吹塑纸贴在背景上。看着红红绿绿的纸片变成了漂亮的房子,便仿佛感到了一阵海风的清凉,尽管当时我还没真的见过大海呢。可惜最后自己太苛求完美了,贴完之后发现有个缝隙没有粘严实,就用多出来的一丝吹塑纸补了一下,结果这件得意的作品只能遗憾的得了个“良“,估计不补的话老师也是不会在意的。
后来还做了一些什么大都记不清了,只是对其中的一些技术有点印象。遇到一个中间画着虚线小圆的大圆时,便会去找要对应的小圆做垫圈,然后套上有空心圆的部件,再把大圆盖在最外面,这样就得到了一个能活动关节。如果遇到一个充满锯齿的圆呢,一般就会想到它是一个盖子,手工作业里最麻烦的部分就是剪这些锯齿了,好在后来发现很多锯齿大都粘在里面的,剪得马虎一点也不会被发现啊!
当时,同学们大都对做手工热情很高,老师也是非常重视我们的手工课,侵占副科时总是避免侵占手工课,而是去侵占那不受欢迎的音乐课。除了统一发放的手工作业之外,还用班费另外订了几套爱我中华之类的手工作业,其实就是做中国的著名景点,分给同学们每个做一个景点。老师再三叮嘱说就这样几套东西,要做得仔细一点,最好的一套还要寄出去评奖呢。记得当时分给我的是天池,应该说比较好做的一个了,而且我也非常认真的做成了,可惜老师似乎觉得不够完美,还是叫某个手巧的同学重做了这个天池,这让我感觉非常的郁闷。
后来开了自然课,似乎也有一套类似的作业,课时不够就当成礼物送给同学们了。我倒是认认真真的做了几个,曾经照着图样锯了半天的木头,做出了一个自豪的火箭模型。印象最深的则是一个冒烟的实验,其中需要点一根蜡烛,可不幸我一点就把整个模型烧着了。后来发现模型是按照明蜡烛设计的,可家里给我的却是供奉死人剩下起来的蜡烛,烛芯实在是太粗了啊!
还记得小学时的兴趣小组吗?请看博文:回忆当年的课外兴趣小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