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家伙给我挑了个毛病,因为我在视频中提到一句“所有的群构成的不是集合,而是范畴”,就硬说我把集合与范畴并列起来。下面我就来研究一下“不是而是”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逻辑、语言与哲学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先看最基本的逻辑真值分析,只要“A不是B,A是C”成立,那么说“A不是B,而是C”在逻辑上就是没有失误的。也就是说,我的那个句子至少是不错的,剩下来就只有说得巧妙与笨拙的差别了,而我的那个句子恰恰就是法式讲座中巧妙的地方,
“A不是B,而是C”中的B与C的确可以是并列关系,但不一定非要是并列关系,比如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不是”后面是动宾结构,“而是”后面却是主谓结构,显然就不是并列关系。然而,这里的不并列只是语法上的行为,更加精彩的说法是“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我们眼睛的)发现”,把名词“美”与动词“发现”放到“不是而是”的后面,这就充分暗示了“发现”对于“美”的作用。从语言修辞上说,“不是而是”的结构往往是强调后者,只有在B比C大的情况下才会显得头重脚轻。在我的句子中范畴明显比集合大一号,它暗示着一条从集合过渡到范畴的道路,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新颖的。因此,我的说法不仅仅是合适的,而且更是艺术精妙的。
其实,我们对并列的理解也不要太狭隘,只要充分扩展背景论域,那么很多不并列的概念B与C也就变得并列。尽管集合与范畴作为具体概念是不并列的,但是它们作为数学语言却是并列的(都能在大型的数学词典上查到),而更加一般的论域便是作为能指的语词了(能在普通词典中查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倒是可以认为“不是而是”要求并列关系,只不过这里的并列关系并不那么狭隘,甚至已经宽泛到形同虚设的地步了。
有些人就是喜欢挑我的毛病啊,请看博文:给喜欢挑毛病的人挑一点毛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