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关注北大数学才子柳智宇出家的消息,发现原来北大还有个叫耕读社的团体,似乎有强大的出家传统。对此,我总是觉得很不舒服,要是今天北大有个耕读社,说不定明天清华也不甘落后搞一个工读社,恐怕那就和传说中工读学校差不多喽。
假若在农村小城镇之类的地方,有那么个晴耕雨读的耕读社,那倒是还看得过去,总比他们打麻将赌钱要有价值。可是在所谓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既不是农学院搞科研,也不是非得要自己种粮食吃,总是忘不了边读书边干活,简直就是被老外看笑话!文明国家的农村自己组织读书会,还有图书馆之类的文化资源,这叫农村学院化;可中国人却似乎倒过来了,干脆把农田搬进了北大,结果就变成大学农村化。
当然,北大成立耕读社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北大学生确实有一些出身贫寒,最后搞脑残般的读书才考了进去。可进去之后,他们却发现更多的同学似乎都是特招的,有些人本身就是社会名流,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文化理念上的差距都比较大。就算是特招阶层愿意接纳那些贫困学生,贫困生也有着自己的执拗,可能是他们长辈这样告诫:你和他们的地位不同,所以别走得太近了,他们是铁你可是泥,要是不小心碰一下你就碎了。结果这些人只能自己组团,然后发现那一亩三分地是他们共同的兴趣,便干脆把它搬了进来。由于早年环境闭塞,传统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所读的都是土著经典也就可想而知了。
你看,老外学者都是在学院里、咖啡馆里乃至贵妇人的沙龙里自由的高谈阔论,因而能够产生张扬人性的思想火焰,写出几本经典名著,得几个诺贝尔奖也完全是名至实归。可是中国人却是在农田边上一本正经的交流土著经典,结果搞出一团迂腐的奴婢气,捞不着诺贝尔奖也就只能淡泊名利了。可是既然到了所谓的最高学府,该看的差不多都看到了,要是光淡泊还嫌不够的话,就得要彻底的涅槃寂静,出家修佛也完全的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按照正常的逻辑,大学就是读书钻研学问的地方,特别是在所谓的最高学府,更是不能掉这个价,想要学工学农的话还是干脆回家读技校吧。然而,中国人就是少了这样的一种贵族气质,转了半天又回到了传统的小农阶层,也实在是够悲剧的了!
柳智宇其实只是传统文化的牺牲品,请看博文:北大数学天才为什么“选择”出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