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出台了一个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说某些省份的中学校长可以推荐学生上北大。政策出台后很多人议论纷纷,指责最多的就是这样对考生太不公平,但我觉得要缓解目前的高考问题,首先就要打破原先那种可笑的公平观念。
很多人都苛求高考的相对公平,可是在整个社会的相对不公平面前,高考这座公平牌坊有多少价值呢?人们对于公平的满足也就是在高考录取的那一刻,等到进入社会以后又会被打回原形,北大毕业贫二代说不定还不如电大毕业的富二代混得好呢!现在的人一再空洞的维护高考公平,用它来掩盖高考的种种弊端,就像古代人修长城一样,尽管最后长城整体上没有被打垮,可是敌人从长城后面绕过去把你的国家打垮了,那些修长城青年的汗水和热血只能是随着决策的失误白白的付之东流。
高考的公平不仅是空洞的,而且还是形式化的。要说公平的话,最方便的办法莫过于摸奖,可若是哪天改为摸奖上大学,恐怕人们又会大为不满了,大概是认为这样的选拔没有科学性,可是高考的选拔又有多少科学性呢?假若大家对高考满不在乎,仍然在小孩子那样学习,也许这样的选拔还有点作用。可是现在谁要是还这么天真,就会被别人淘汰下去,因此也只能像野蛮人那样死记硬背,到最后让那些死啃书本的笨蛋考上名牌大学,而真正有想象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则可能考不上大学,或者是以牺牲自己的部分才华为代价换得一所三流大学录取通知书。
高考的公平背后其实是愚昧,有多少热血青年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葬送给了这样的公平牌坊上,又有多少才华出众的年轻学子被这样的公平拒之门外。既然这样的推选制度打破了这里的公平,那么就应该更加彻底一些,我不希望看到哪一天公平的幽灵复辟。比如说为了表明没有所谓的暗箱操作,非要在这样的推荐中加入某些硬性指标:需要学科竞赛得一等奖吗,那些人本来就已经能被名校提前录取;需要发表过什么论文吗,这就要看指导老师有多大的能耐了;出过书的孩子怎么样的,没准人家还准备用北大的录取通知擦屁股呢(假若它不是太硬的话);剩下来最担心的就是能背诵什么四书五经之类的特长了,要是到时候弄出个“读国学,上北大”的说法,恐怕就彻底的脑残了!
原本我是想为这样的校长推荐制叫好的,可后来发现还有一句“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合着前面吹得这么热闹,被推荐的学生也就只是降30分啊!看来前面的话都算是白说了,公平的牌坊你又赢啦!
传说北大有只猫很可爱,请看博文:学术校猫与学生虐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