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时我发明了万能造句法

(2009-07-30 13:03:53)
标签:

生活故事

小学语文

万能造句法

逻辑哲学

strongart

校园

分类: Strongart的人生故事

    我从小就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倒不是因为能够得到高分,而是因为自己经常解出一些难题,想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记得数学家高斯小学时就巧妙的算出了从1加到100的和,而哲学家Strongart则是发明了所谓的万能造句法,只可惜后来被人滥用以致于彻底的被封杀了。

    那时语文老师出了个歪招,让同学们轮流在早自习的时候出题,很多同学都照搬某本课外语文词典上的内容组词造句,其实里面有一些问题是不那么太着调的。当时我还没有那本词典,只能自己想办法生搬硬造,结果就发明了所谓的万能造句法,后来在正式的作业里试了一下,居然也神奇的通过了。当然,我也感觉到这样的方法不是太合理,只是在实在造不出句子的时候才用它来救个急,如果有时需要使用两次,一般都要稍微变化一下的。

    什么是万能造句法呢?比如说要用“空穴来风”造个句子,我又不知道空穴来风是什么意思,就可以干脆把句子造成“你知道空穴来风是什么意思吗?”,当然也可以造成“你能用空穴来风造一个句子吗?”。这样,我自然发现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变化的,甚至可以用任何一个词X造出无数多个句子来,只要造成“你能用X造n个句子吗?”(n=1,2,…)就可以了。

    现在我知道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逻辑哲学问题,涉及到对象语言与元语言的区别,造句的规则应该是只允许使用对象语言的,而这样的万能造句法则是介入到元语言的层面上了。进一步来看,假若语言与对象需要严格匹配的话,那么由于所认识的对象是有限的,最多也就只能造出有限个句子来,而上述的无穷多个造句无疑是具有超越性质的了。

    当然,上面的分析只是后来才想到的,可若是当年有一个逻辑哲学的教授指点我写篇小文章的话,那报纸上就可能会出现“小学神童发表逻辑哲学论文”之类的惊人标题了,此后我也许就用再参加那些毁灭人才的考试了。可事实的情况却是这样的,先是周围的同学逐渐学会了这样的方法,然后就开始肆无忌惮的滥用起来。比如要求用五个词A、B、C、D、E造句的时候,他们就直接造成“你知道A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B是什么意思吗?”……老师一看这样的偷懒办法会让任何造句的要求化成泡影,于是就非常干脆的封杀掉!此后,我再交上诸如“你知道X是什么意思吗?”之类的句子,换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大大的红×。


    再来看看我识数的经历吧,请看博文:我是怎么开始认识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