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离开学校之后也就很少有读书的习惯了。但我想,假若只是一只猴子,不管它跑了多远,哪怕就是送到月亮上转了一圈,回过头来也还是一只猴子啊!
既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中国人说出来的,那么其中也一定包含着中国的道理。中国人读书往往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更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味,使自己脱离猴子的境界,主要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若是考试成功,那么自然是平步青云,所以他们会说“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倘若不幸屡考屡败(其实原因很复杂,倒未必真是书没读好),那么自然就会成为众人的笑柄,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可见除去读书取士之外,中国人读书实在是没什么大用处,不过这里的书应该特指中国书。中国书一般思想贫乏,往往沦于事例的堆砌与空洞的教条,即使是当时的禁书《红楼梦》,也只是起了一个保存当时文化风俗的容器的作用,其精神价值还比如日本动漫圣斗士。在现实的要求面前,读这样低层次的书,自然就不如行万里路亲身体验来得真切了。
再回头说说那只猴子的问题,中国人一般会想:既然它去过月亮,那么自然会比地球人更了解月亮的情况。可若是我们问道:猴子啊,你知道什么时候月球会挡住太阳的光芒吗?它就支支吾吾的答不上来了。可是,有些没去过月亮的人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先列几个微分方程,然后查一查相关的数据,就可以把时间算出来了。这就是中国人所不能理解的了,既然你没去过月亮,你怎么知道月亮什么时候挡住太阳啊!幸好这里只是月亮,还有办法直观的检验,要是像斯蒂芬·霍金那样研究黑洞,恐怕就说不清楚喽!中国书往往停留在原始的直观层面上,最多也就是告诉你们在一根小棍棍可以永远的一分为二,根本没有微分方程之类的东西,自然也就理解不了其中的层次差别了。
有些人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实只是表面上的虚浮,未见得有多么的精深,反倒是非常粗陋浅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粗浅,才显出胖大海似的假象,对于深层的东西,即便是能够过目不忘,也往往是视而不见的。外国书里一个原理加两个典型例子就能讲清楚的问题,中国书里则是堆积了几十个杂例,有的还只是勉强带一点关系,然后靠读者自己的直觉来领悟,读起来总是磕磕绊绊吃力不讨好。等到外国书里把原理直观化,继续推广原理的原理的时候,中国人就完全不知道是在讲什么了,只能可怜巴巴的说这个东西“没什么用”,或者故作正经的指责他们“脱离实践”,还不如像我们这样多走几万里路呢。
最后,我来简单比较一下关于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价值大于,一般而言结论是:读万卷外国书>行万里外国路>行万里中国路>读万卷中国书。说到底,既然读中国书还没有行中国路有价值,那么所谓的中国书读不读也都是无所谓的了。
不理解层次的差别也就不会知道要尊重高等人,请看博文:如果斯蒂芬·霍金生在中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