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有一年没去新华书店买书了,以前去是因为还没发现其他买书的途径,后来发现在网上买书既方便又便宜,甚至还能找人把电子书打印出来,就觉得那时真是好傻好傻。下面就是我最后一次去新华书店买书的经历,目标是一本叫做《范畴论》的著作。
那时我在看Weibel的同调代数,发现它对范畴基础有一定要求,记得以前在苏州书城看到过一本《范畴论》的,就准备去买回来。现在书已经拿到手上,就忍不住再要翻翻其他的,只可惜人文类书架前总是东倒西歪的坐着一群人,还是就看看周围的数学书吧。先发现一本定光桂的《泛函分析新讲》,记得在那个看书先找答案的阶段,曾马马乎乎看过他的《巴拿赫空间引论》和《拓扑线性空间选讲》,没想到这本书就是那两本书的综合产物,原来是新瓶装旧酒啊!
再往后,看到一本大学生数学冬令营试题题解,翻看一下还都是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以前总觉得很奇怪,大学里似乎只有什么数学建模,正规数学的竞赛已经消失了。现在似乎明白了一点,毕竟考试与竞赛的数学还是以“防守”为主的,但我们真正需要的“进攻”的数学!当然,你可以“辩证”说这其中有联系,但也许正是这样的联系,才使得那么多拿到奥赛金牌的人拿不到数学研究的金牌(当然是仅对那些仍然坚持数学的人说)。记得前几天,看到网上说国内的留学生论文往往来不及做,因为总想把每个地方都弄懂,但国外导师的说法确是:实在看不懂的地方就不要再看了。看来以后做不出来的题目是不是也可以放弃了呢?我摸摸自己的头,继续往前走。
《流形上的微积分》的作者——张恭庆?喔,看错了,原来是张鸿庆,不是在北大写《泛函分析讲义》的那位,但旁边也有一本张鸿庆的《泛函分析》。我好奇的拿来一看,封面上写着什么融会中西之类东西,便是眉头一皱。看前言更不像是数学书,都是一堆堆的打油诗加上一些“有”、“无”之类的玄虚的话,难道又是一个民科吗?再看里面,似乎还真的有数学,曲面之类的东西处理得有板有眼,好像也其中的思路交待清楚了。但既然已经理解了,直接点出来就是了啊,非要藏到自己的打油诗里,再用一些“哲学”的话语包装一下,累不累啊!难道这样的话,书能够多卖几本吗?其实,如果真的能理解那些内容,又想要多卖点书的话,不如去做一些数学视频讲座,貌似现在这样的资源还是缺乏的。最后不禁想到有个理工科的“牛导师”的故事,他叫自己的学生去背《论语》之类的东西,不然就不给他们论文答辩。看来也难怪中国的导师权力小,就这么一点点权利,也不知道好好珍惜!
由此我想到,中国的东西仿佛总是比较“团结”的。说“中国哲学”的优点,是因为其中有文学的色彩,难道现在要用哲学来给“中国数学”包装了?貌似“中国文学”本身也不怎么样,也许哪一天还会弄一个数学的“中国文学”出来呢!
想到这里,我叹了一口气,老老实实交钱买书去了。也就是一百零几页的书,一共得22元,前言中介绍说是第一本中文的范畴论著作。
有些中译本的序言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请看博文:吴文俊代数几何引论序言批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