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技的底线和人类的选择

(2014-01-19 07:23:58)
分类: 牦牛背上看世界
这两天有两则关于谷歌的新闻。一则是谷歌买了 Nest, 一家由原苹果 iPod 设计师创立的无线室内温度控制器公司,用户可以在外用手机调节自家的温度;另一则,是谷歌宣布有一个在研究中的项目,可以通过特制的隐形眼镜和泪水来测试人体的血糖数值,并且因此而自动激发体内电子设备里胰岛素的释放,帮助糖尿病人保持血糖平衡。 还有两则和谷歌完全不搭界的新闻,一则是奥巴马总统宣布将限制美国国安局收集民众信息的范围和幅度;另一则,这个周六的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报纸商业版面,报导了最近有不少联网的所谓智能家电设备,被黑客用来做垃圾邮件的转发站,其中包括游戏机、无线喇叭、电视机以及至少一台冰箱。

身处硅谷,又在高科技行业多年,也曾狂热地追求和使用了每一项可以接触到的高科技产品。从 1980 年代的 Apple II, 到后来的 Windows DOS, Windows 95, 以及 2000 年硅谷几乎人手一台的 Palm,再后来的 BlackBerry 和 iPhone,我都是早期和重度用户之一.  至于互联网上的五花八门的应用和小电子产品,就更不用提了,我常常以了解熟悉市场的最新动态和拥有最新款的某某产品,而自我感觉良好。

几年前,我逐渐意识到我越来越成为了高科技产品的奴隶,生活质量其实反而严重下降,就开始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卖了拥有两年多的 iPhone, 买了一个外形非常土的普通手机,除了接听语音电话、收发短信以外,只有两个内置的手机游戏,不能上网不能拍照也没有任何其他应用程序。即使倒退十年,我那时使用的手机外形和功能,都比这个强。但是,这个手机很耐摔,也非常省电,充一次电至少能用两个星期。最强大的功能是内置的闹钟功能:在完全关机的情况下,闹钟一样可以响,然后你可以决定是开机还是闹完以后继续保持关机状态。这还不算,我还常常把这个手机留在家里,上班不带去,下班回家才查看信息。当然,要找我的人,其实一点都没问题。我用了 Google Voice 把我的办公室电话、手机和家里电话根据我的工作时间安排,有规则地连在了一起。

我这么过了一年多,感觉真的很放松,也没耽误什么事情,更不觉得有与世隔绝的感觉,不由得就反思:我们到底是怎么啦? 真的是苹果出一款新产品,我们就只有连夜去门店排队买土豪金的选择了吗?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购置和使用大量所谓智能产品 - 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智能眼镜,可穿戴设备,云计算,雾计算,雾霾计算等等 - 然后让自己全身全天在网上,折腾得连一本 200 页的纸质书籍,都看了两个月还没看完?每超过十秒就忍不住要刷一下手机屏,点赞一下? 这些所谓智能的设备,真的让我们更智能,还是更盲从?

比如,在硅谷,有两个奇怪的现象同时存在。一方面,很多人都在 Facebook, Twitter 等社交网络上活跃异常,有上千个网上朋友、每天发帖无数回复无数的网络达人不在少数;另一方面,有很多尤其是 35 岁以下未婚的年轻男工程师,连最简单的约会技巧都不懂,以至于一些原来做人事和招聘的女员工,开班给这些个年轻的王老五们,像教计算机程序语言一样上约会补习课,甚至帮他们做模拟的约会面试。

回过头来说前面提到的这四则新闻之间的关系。从厂商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那是恨不得每个人都是客户,每个人的每一分钟都在使用自己的产品,每一个用户的信息和使用状态都能被收集和分析;从政府机构的角度来看,这些厂商的业务拓展越顺利,全球化程度越大,市场份额越高,政府机构要控制和操纵这些厂商的用户群的能力就越大,不管是巧取还是豪夺;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对高科技产品的依赖程度越高,开放自己的隐私权越多,被操纵、利用和滥用的机会就越大,同时,长此以往,连本来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的那些能力,都丧失了。

科技虽然不是洪水猛兽,我也不提倡面对洋枪洋炮岿然不动,念法号打赤膊耍大刀上阵的义和团精神,但是,如果科技公司不设底线地想要入侵我们的身心和家园的话,我们是可以做一个选择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