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让孩子看什么样的书?

标签:
育儿让阅读成为悦读书香童年受益终生赵明亲子阅读演讲稿 |
分类: 育儿观点 |
有益还是有害,取决于它是好书还是坏书,是激发还是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内心的探索精神?在孩子还没有能力选择图书前,给孩子选的书,首先要家长也觉得好,这不是某些专家说的不尊重儿童,而是因为好的童书成人也会爱不释手的。所以,先当孩子选书的军师,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1、从图的角度来讲
大家都听说过文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图盲”。有的家长认为一本绘本就讲了一个故事,又没有多少文字,都是图画为主,太不值了。且不知,一岁以后,孩子对图形和色彩越来越敏感。优秀的图画书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给他美的熏陶。这些早期的美育熏陶是烙在他的脑海里的。文盲可怜,图盲也是很可怜的。
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在他的《论图画书》中讲到:图画书在补充丰富儿童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问题是图画书的质量。孩子是根据图画书中的插图来进行想象的。他们边看插图,边在心里比照图画描绘形象,因此,孩子描绘的形象的质量当然要受插图的影响。如果插图的质量高,艺术性强,孩子心中描绘的形象也就好,反过来.他们心中的形象就会很贫弱。久而久之.决定了儿童想象力的质量。受二流、三流类型化形象刺激训练出来的孩子,用那样的形象驱动想象,他们看东西,也只能受那种形象的影响。读一本书,是从里边发现更丰富的世界,还是只能吸取一点儿东西,全凭读者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的起点,便在于图画书。
2、从年龄段的角度来讲
下面是我在一次演讲时与一位很焦虑的妈妈互动时的对话:
焦虑的妈妈:赵老师,我的孩子看绘本也好,听故事也好,特别不专心,很难安静地听,好像屁股上擦了麻油,坐不住。他是不是有多动症?
我:他今年多大?
焦虑的妈妈:2周岁不到一点。
我:2岁不到的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能维持在1到2分钟就已经很不错了。能维持5-10分钟的在人群中的比例是百万分之一。是那些被称为神童的孩子。有意注意也被我们称作专注力。
焦虑的妈妈:我很担心,他老是这样,以后上学怎么办呢?肯定会被老师讨厌的。
我:你太多虑了,你的焦虑会通过你传给孩子的,这对他会起到心理暗示作用,会让他更加躁动不安。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学习用各种能引起他兴趣的事情转化他的无意注意力。比如讲故事的时候用多种方法。我会在下面的演讲中专门讲这方面的内容。
焦虑的妈妈:那太好了!
其实这位妈妈没有给孩子挑对书。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所以也决定了其有不同的阅读特点。同样的是穿衣服,对于1-2岁的孩子来说,只要让他们能乖乖配合就行了。所以这本1-2岁的读物里就有和孩子玩穿衣游戏的小故事,把穿衣当成小手小脚躲猫猫的游戏,是非常符合1-2岁孩子的年龄特点的。
而对于2-4岁的的孩子来说,同样是穿衣这个主题,就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这本读物里,就会有一个关于《扣扣子》的小故事。教孩子如何一步一步扣扣子,最后还有个小小的好玩的情节,就是小象把扣子扣错了。小朋友在记住这个好玩的故事的同时,也就知道了扣扣子的步骤了。
如果你把《扣扣子》这样的故事讲给1-2岁的小宝宝听,他自然就不爱听了。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学会,也没有扣扣子这个概念。而把前面这个小故事讲给2-4岁的孩子听,他们已经过了爱躲猫猫的年龄了,自然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现在市场上很多书或期刊上标注的年龄段是0-7岁,我觉得非常不科学,你想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小毛头,和一个幼儿园大班生,能对同一本读物感兴趣吗?所以家长在给孩子挑选读物时,要多关注这一点。
3、家长应该成为衡量好书的高手
我衡量一本书价值是:读了它之后,孩子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表达点什么,想和父母交流什么,是否看了还想看,美好的情感是否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的心里。这些美好的情感有:幽默、感动、爱、善良、快乐、向往,分享、忍让、豁达、责任等等。
父母是孩子阅读指导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眼光决定了孩子阅读的品位。
现在绝对是“拼爹”和“拼妈”的年代!拼的就是父母的学习力!这才是最厉害的一招!所以,当你的学习力不断上升时,你选书的品位也会水涨船高!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