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流口水的杭帮菜博物馆(下)——江南厨房在杭州

标签:
杂谈饮食文化中国厨房历史写照赵明博文 |
分类: 休闲、美食、美容 |
厨房,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名词;
厨房,是一个让味蕾跳舞的名词;
厨房,是一个能勾起人无限回忆的名词;
厨房,是一个充满了故事的名词;
厨房,是一个隽刻着历史的名词。
当我从杭帮菜博物馆走出来时,我终于在心里彻底承认,江南厨房在杭州。
上周,从杭帮菜博物馆回来后,我写了一篇博文,题目是《让人流口水的杭帮菜博物馆》(上)。没想到这篇博文被推荐到了新浪博客首页,这让我的小心脏快乐地跳了好一会儿的舞!杭帮菜博物馆最妙之处在于不是让你的口水白流,当你看完了美食以后,你还能吃美食。
透过杭帮菜博物馆,我似乎有了一种穿越,因为美食从来都是历史和文化的最直接体现。
各位看客,还是跟我一起先饱饱眼福吧。
寒豆儿是啥个豆?幸亏有我这个老杭州给你们当翻译哈,那就是豌豆。寒豆儿甜粥,也是我小时候的最爱吃的小吃。很多远去的人与事,向我走来。
现在还能想起我们几个小伙伴围在馄饨摊旁的情景。黄黄的蛋丝,绿绿的葱花,几片油亮的紫菜,一小勺入汤即化的猪油,10个美味的小馄饨跃入汤中,放学回家能吃上这样一碗馄饨,会让你满足好几天,回味好几天。
有一年冬天,打年糕的时节,我在乡下吃到过这种年糕团儿,热乎乎,甜甜糯糯很有嚼头,最有趣的就是热闹,打年糕的时节像提前过年。这样的快乐,恐怕现在的孩子已很难体会到了。
江南是鱼米之乡,做鱼圆更是杭州人的绝活。我想,当年我吃到的这种鱼圆,真的可以用新鲜、美味、营养来评价它啊。
也许是童年情结吧,我在几个月前买了一台豆腐机,有好几种功能,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能做豆脑。几个月下来,我现在能做出很好吃的豆脑了,这让我很开心。
当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什么叫四司六局时,我们几个都听傻了。没想到,吃个饭,还有这么多招啊。
看到这个帖子,我们几个都笑了起来。杭州话里的“儿”字特别多。那个帖子很大,我只能拍到其中一部分。
好像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特爱吃。不过,想想也是哈,一个人如果对吃都是不感兴趣的,他还会对什么感兴趣呢?至少,不会是个很有趣的人。我想起有位哲人说过,热爱美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我一直认为,南方人是很细腻的,瞧瞧,这两张长凳,别小看这个细节哦,逛博物馆可是件体力加脑力的活儿啊,这些长凳极能体现博物馆的设计者能为他人着想。
不光是中国的文人墨客们爱吃,这外国的文人墨客好像也是对中国的“吃”情有独钟啊。估计,这位司徒雷登当年真的是被杭州的美食给迷住了。
这个是那位司徒雷登先生住在杭州煮美食用的煤油炉。(N多年前,我老公教我煎黄鱼,也是用煤油炉哈。有时候,一样物件就能唤醒你深藏的记忆。)
这是司徒雷登喝酒时温酒用的温酒器。
美酒伴美食,司徒雷登先生,你真的好会享受啊。
看了这个,终于明白,什么肯得基、麦当劳、必胜客是怎么进到中国来的了。
杭州名菜炸响铃。这是用豆腐皮做的美食。别流口水,这可仿真美食哦。
这也是一道得大奖的名点。
看看后记,就知道我为什么说江南厨房在杭州了。
咦,咕咕咕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原来是我的肚子在叫!天哪,我光顾着写博客,忘了做晚饭了。晚上吃什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