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期刊界的朋友聊天时,有人说当电脑成为没有任何门坎的工具,当互联网向世界上每一个人敞开后,出版物的身价开始一落千丈。期刊市场再下去就快和菜市场差不多了,期刊编辑再下去也快和车间里的产业工人差不多了。有的说,比产业工人还不如啊,产业工人只管产品的某一环节的劳动付出就行了,但期刊编辑还得管期刊的市场效应,收入的多少将和利润的结果挂钩……
记得在1996年的时候,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就预言,10年后纸制印刷品将从地球上消失,那时候我还没做期刊。我和同事就在笑比尔·盖茨是否得了“狂想症”,办公室的一位小美编当即画了一幅漫画,大街上人人脖子上挂着电脑,画得很夸张,让人看了笑岔气的那种画。
今年9月到北京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图书博览会时,我发现比尔·盖茨的预言不但不可能成为现实,纸制印刷品不但不会从地球上消失,反而越来越兴旺发达,只不过,它也像所有的商品一样,正在走向两极分化,优者更优,劣者更劣。
走向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商品本身,而在于掌控商品命运的决策者。
科学研究证明,儿童是最敏锐的鉴赏家。儿童时期对色彩和画面的敏锐程度远远超过成人期。
假如一个作家善于使儿童感到兴趣的话,那将是一个好征兆,要知道儿童都是十分精细的鉴赏家,用空话是蒙骗不了他们的。 (高尔基)
儿童情趣不是别的,它是生活情趣中那部分能够为儿童心领神会的、饶有风趣的、足以引起小读者的幽默感和会心微笑的东西。
(贺宜)
今年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东道主是俄罗斯,无论是展位的布置,还是展示的图书品种和图书质量,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透过这一切能遥望到那深邃的俄罗斯文化艺术的底蕴,以及这种文化底蕴的延展。从这种延展中,你会感觉到一个国家强盛的信息正在通过文化艺术这一形式向世界传递。
这是俄罗斯展区入口处的巨幅主题广告画。以儿童为主体的画面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童书展台上这样的异形童书让人爱不释手。相信这样的童书从画面到色彩都会给儿童温馨、愉悦和美的享受。


用俄罗斯经典童话中的画面贴在玻璃隔板上,既美化了环境又展示了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


能认出这只“列那狐”吗?这幅画取材于世界经典童话《狐狸列那的故事》。

这幅画取材于俄罗斯经典童话《三只熊》。

相信很多人一定还记得那个《拔萝卜》的故事吧,好像现在还出现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阿.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林娜》之余还能为小孩子写如此经典的童话,不愧是世界文学之林的泰斗啊。

展位里陈列的图书,让人想起前苏联的斯大林时代。

这是一本介绍植物的图书,全彩,大16开,质地极好的铜版纸,全书有将近1000页。详尽介绍了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绿色的木盒里躺着这本让人爱不释手的画册。


俄罗斯的文化商人们在展厅里举办了多场这样的介绍俄罗斯文化的演讲。同步翻译让与会者强烈感受到俄罗斯文化即将在中国东山再起。不知道是否会有超越《安娜.卡列林娜》《白痴》《静静的顿河》等作品,会再度让中国青年们痴迷俄罗斯文化。
我的老校长曾经对我们说过这样一个事实,在俄罗斯,18岁以前主要是接受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体能训练、劳技训练、综合能力等训练。
日本出版界的朋友告诉我,日本最好的画家和最好的纸张、油墨都是为儿童出版物提供的,最好的大米是供应学校的。
这些话我以前听了,可能印象不会太深刻,但这次亲眼目睹世界各国的参展图书后,第一个感觉就是中国的出版物和对儿童教育的理念离这些太远了。
想起自己这几年坚持的一些东西,突然感到有一点点的释然,至少我已经努力向世界同行学习了,并正在努力将这些理念化成实际行动。虽然受到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离国外同行们的水平还相距甚远,但我一直要求自己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不要欺骗儿童的眼睛,不要以为小读者“小”就可以用“随意”去糊弄他们。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大师,我们要尽一切可能把最美的东西奉献给他们。
没有最好,但必须更好。每一年都要推出更精彩的栏目,每一期都要展示更美的版面、刊登更好的内容。每一期都要让小读者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的追求。
看了展会最大的感受就是:狼真的来了!假如在不远的将来,世界各国最优秀的儿童刊物和儿童读物也像电脑那样成为没有门坎的商品。那么,很多目前还靠糊弄小读者过日子的出版物还能混下去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还等什么呢?
想看看其他国家的参展情况吗?且听下回分解!(哈哈)
最后祝大家圣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