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走天边还是龙

(2006-08-03 20:29:59)
分类: 杂文
龙走天边还是龙

独家专访凯特私立高级寄宿中学教师李再扬

乃枫

刊载于《城市杂志》

沿101号公路向北,穿过温吐拉县(Ventura County),不久便进入桑塔巴布拉(Santa Barbra)境内。逶迤蜿蜒的一级公路,时而扶摇直上、时而飞流直下,一路上,虽说风景无限、也是险像横生。不久,视野开阔、海风熙煦,转过一个几近九十度的弯来,竟是一片幽静的海滨。
身后,山坡陡峭、郁郁葱葱,眼前,波光鳞鳞、水天一色。放眼望去,风平浪静、白云袅袅,浑浑然直觉得人在画中。近处,一群冲浪的轿子因为无浪可冲而显得百无聊赖;远处,白帆点点、一动不动,像画布上掉下的几点油墨;极远处,几艘身影婆娑的油轮正吞云吐雾,那汽笛声声恰好为这幽静的画面妆点了几声意外的音响效果。我不禁感叹,好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几近“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仙境界!这个远离尘世喧嚣的所在便是我们的主人公李再扬先生任中文教员的寄宿学校 -凯特私立高级寄宿中学的所在地 - 卡颦苔里崖(Carpinteria)。
说起李再扬,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年人几乎个个认识。他原是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与刘晓庆、陈冲、吴海燕等几乎同一时期的较为活跃的电影演员之一。他的名气,虽不能算家喻户晓,但演过的片子也着实有不少几部。《四O五谋杀案》、《开枪为他送行》、《飞过太平洋》、《好事多磨》、《回乡记事》还有《蓝光闪过之后》,都曾留下过他矫健的身影,他参预拍摄的电视《小不点》甚至还得过飞天奖。当时,对于浩劫过后没有几天的中国大陆来说,一部《小花》可以红遍半个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片子无疑是一个演员得以成名的可靠资本。“一个眼见走红的年轻演员,何以一脚踏出国门,从此弃影从教?”这是我见面问他的第一个问题。

慧眼独具的布鲁克斯

“说来话长。”李再扬先生嘿嘿一笑。
开始他的故事之前,李再扬先是卖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关子。必须承认,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电影演员,他说起话来必定有声有色,这是我预先做好思想准备的,但作为一个在美国,尤其在身价如凯特中学这样的百年老校任教十二年的教师,他说起话来更显得美国式地简捷和有条有理,这却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无论如何,谈话一开始,我便注意到了他这种集两者于一身的谈话风格。
“我是一九八三年来美国求学的。”李再扬回忆说。“第一年,我在加州大学桑塔巴布拉分校攻了一年英文,后来去了布鲁克斯电影学院。当时,我学的是电影、电视的编导、制做,过程当然复杂,甚至艰苦,但三年下来,我在那里毕了业。接下来,我被留校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研修硕士学位。这期间,我做过学校远东事务协调员、亚洲电影发展规划的总协调员等职务。再后来,布鲁克斯校长选中了我。”
布鲁克斯校长是个了不起的海底摄影家,除了在自己创办的学校里当校长,他还有一家规模不小的电影公司,叫“布鲁克斯影像中心”。在李再扬之前,经营中心的是布鲁克斯的儿子,但几年经营下来,公司的业绩日渐滑坡,这叫老布鲁克斯忧心如焚。他选中李再扬,为的就是这个日渐滑坡的“中心”。
美国人到底是还是恨得下心、下得了手。老布鲁克斯毅然决然,他解雇了自己的儿子,破天荒启用了李再扬。恩师的“钦点”,他当然不能拒绝,尤其在这样一个为他而解雇了自己的儿子的关口,说什么李再扬都不敢马虎。
两年下来,披星戴月,公司的业绩终于做上来了。在当年的同行业评比中,李再扬主持的“布鲁克斯影像中心”被评为最佳制做。这叫李再扬释然、叫老布鲁克斯欣慰,就是小布鲁克斯自己看了,也不得不竖大拇指。接下来,老布鲁克斯越发大胆起来,不知是哪根神经搭错,他再破天荒,提出了一个足以叫所有人吃惊的方案 - 他要把公司“卖”给李再扬!

面临抉择的李再扬

所谓“卖”实际上只是一个法律概念,在账面上,老布鲁克斯要李再扬拿出来的其实只是一个“零”。他不图钱,他看中的,是李再扬的经营能力和敬业精神。赚不赚钱是一回事,愿不愿意让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几经起落之后重新败在别人手里,那是另一回事。
这对于李再扬当然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桩大好事,但同时,他也因此面临了一次人生的抉择。说到此,便不能不回过头来,说说李家,说说李再扬的父亲李扬汉老先生了。
老先生是上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植物学家,作为杂草学的鼻祖,他是当时中国大陆的十大终生教授之一。他的著作被视作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教课书,商务印书馆连续再版三十六年。同时,李家也是个不乏名人的“国际性”大家族,家族当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亲属不下上百人。也许受家族环境的影响,从年轻时侯起,李扬汉老先生就曾立志做个使者,利用家族的便利条件,为弘扬民族文化做过不少事。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名字上看得出。到了李再扬,老先生把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奋斗的宗旨当作父训传给了儿子,希望他“再扬”下去。
从小时侯起,李再扬就给自己勾画了一个将来做“使者”的蓝图。叫它“使者”也好,叫它“桥梁”也罢,他心目中的理想职业怎么说都应该与文化的交流联系起来。包扩当初选择来美国学电影,他的打算也是将来通过自己的电影实现他做“使者”的梦。如今,面对布鲁克斯先生的“节外生枝”,李再扬犹豫了。“买”了公司,自然一分钱不用花,从此他也可以算一个“有产阶级”了。但与此同时,他将一辈子不得不在商业的圈子里打转转。当然,他不反对作生意、赚钱,可是朗朗父训,他不敢忘怀;反之要是不“买”,他要为实现自己的梦重新杀出一条血路,就中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可眼前又怎么能却得了布鲁克斯的一片盛情?
思前想后,几天几夜,李再扬下了决心 - 与布鲁克斯摊牌。谁成想,布鲁克斯欣然放手,甚至还为他的选择祝福。

十字路口的李再扬

美国的生活是实在的,有的时侯甚至是严酷的,错过了绝佳机会的李再扬虽然并没有实际上离开布鲁克斯影像中心,但在他的心目中,他似乎来在了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怎么办?回头显然不是出路,而前途又是一片渺茫。这期间,他一边继续帮助布鲁克斯,一边做些其它工作。他做过木工、修过表,甚至给人家剪过草。总之,在生活的考验面前,李再扬没有退却,因为他选择的是一条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勇往直前的路,尽管那路往往会无限曲折。
顺便说一下,李再扬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在多数人相信命运和机会的时侯,他相信得更多的是上帝的安排。
果然,有人找到他,向他透露了一条重要消息 - 桑塔巴布拉有个不错的寄宿中学,那里正缺个中文教员。
教员!?教员岂不是“使者”?一个站在今天与未来之间的“使者”!尤其是教美国孩子,教他们说中文,那又是一个站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使者”!李再扬激动了。不到一分钟,他便认定,那个教员就是他理想中作为“使者”和“桥梁”的职业。
“我来一试,人家可巧看中了。从那个时侯起到现在,一教十二年。”李再扬长出一口气,算是告一段落。
“这个情节好像很有戏剧性。能不能把当时的情形介绍得稍微详细一些?”我问。
“能啊。他们当时只叫我做半工。我想,半工就半工,反正我喜欢做我想做的事。几天下来,我就进入角色。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我拿的虽然是半工的工资,但我实际做的,比全工还要多。”
“后来呢?”
“一年以后,校长叫我签合同,问我签几年。我想了想,没敢多说,就说‘你看,签两年怎么样?’校长笑了,他说,‘为什么不签十二年呢?’我说,‘好呀,那就签十二年吧。’”

低调门的李再扬

虽说侃侃而谈,但我还是注意到了李再扬先生谈话的低调。我突然想,这种低调是不是凯特中学的风格?来的一路上,我心里一直有这种模糊的感觉,只是此刻更为强烈一些。
比如,偌大一个全美国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人称“贵族学校”的学校,我竟然不记得在哪里看见过它的广告。看来,我的低调的感觉也许不是空穴来风。比如,它的名字就很低调,“Cate School”,两个词、十个字母,前后什么都没有。校门口的招牌更是如此,一块不足六尺长的棕红色铁板影影绰绰地横担在灌木丛中,上面写的也是这十个字母。然而,当你顺着崎岖小径盘桓而上,视野豁然开朗的时侯,这种低调的感觉带给你的却是吃惊。
凯特中学是美国人创建的,但它的校规训却是法国式的。学校始建于上世纪初,至今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百年来,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如今世界各地各个领域里活跃着的顶尖分子,好多人的中学时代都是在凯特中学渡过的。这里的学生不多,大约控制在二佰五十个左右,其中,男、女生各占一半,国外来的、加州本地的,以及外州来的学生各占三分之一。
校园之大几乎超出了我的想象,这里,有供学生参加体力劳动锻炼的奶油果庄园,甚至还有自己的养马场。据说,早年不收女学生的时侯,这里的男学生们每人还要负责饲养一匹马。
李再扬老师负责教的中文是学生们的选修课。虽说选修,但随着“中国热”的不断兴起,选修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对李再扬,无疑是为快马加了一鞭。平时说话可以低调,但做事不能。尤其是教书不能。再加上在这样一所俗称“精英的摇篮”的学校里教书,哪个敢马虎一点?如果教师自己不是“精英”,怎么可能教出“精英”?用李再扬自己的话说,“精英”他不敢自诩,但他的确是全校睡得最少的一个。

有所用心的李再扬

要想教好中文,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问题的关键。而作为他心目中文化交流的“使者”,仅仅把中文教好,绝不是他的目标,他还有一个充当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的使命,他要把中国文化里闪光的东西一并教给他的外国学生。还有一点不能忘记,他教的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孩子自有孩子们的兴趣。
李再扬无疑是个有志者,但有志者大都是有心人。怎样才能把中国文化里的精髓加入他要教的中文里,同时还要以一种活泼的、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呢?他为这个伤透了脑筋。学校现成的教材里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里没有,他只有自己另辟徯径。
也是巧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一本好书 - 《笑话三千》。尤其可喜的是,那里面的笑话大都健康,有的甚至连中国人看了都有教义。一书在手,他如获至宝,更何况,整整三千个故事,除了假期,足够他讲上十年。
然而,他错了。就在他把书上的故事照本宣科,讲给他的学生们听的时侯,他发现好些叫中国人捧腹大笑的故事,他的学生听了竟然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到了文化的差异。
李再扬不光是个有心人,他还舍得花工夫。为了他课堂上的故事,他缠上了他的几个美国同事和朋友。他把三千个故事一个一个讲给他们听,凡是他们笑了的,他给留下来,他们不笑的,他给删出去。终于,学生们爱上了李老师教的中文,还有李老师那些讲也讲不完的中文故事。

人称“李爸爸”的李再扬

文化的差异是李再扬这个文化“使者”的障隘,同时也是所有来美国的中国人所面临的共同苦恼。大到两国的制度,小到一杯茶,这些,李再扬都注意到了。
“比如。你去美国人家里做客,人家问你喝什么,你怎么说?”李老师一字一板。“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不客气,随便’。其实,美国人最不爱听的就是这个‘随便’,含糊其辞、莫棱两可。你这到底是想喝还是不想喝?不想喝?不渴?想喝?喝什么?”
话虽如此,但对李再扬来说,孩子们的兴趣是他突破这层障隘的第一突破口。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李再扬的眼界开阔了。他首先武装自己,武装的办法就是多看孩子们的《青年报》,看他们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样的探索显然是有益的,不久,他和他们混熟了,他们喜欢的电影,他喜欢,他们爱唱的歌曲,他会唱,他们拥护的球队,他也拥护,就连他们嘴上的口头禅,也都无形中到了李老师的嘴上。一句话,他成了他们的朋友。
与孩子们交了朋友的李再扬后来被孩子们亲切地叫作“李爸爸”。他这个“李爸爸”可不是白当的,他把自己家里的地址、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统统给了每一个孩子,他告诉他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什么时侯、无论什么事,只要需要他这个“李爸爸”的,随时可以给他打电话。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从此,“李爸爸”家里不分早晚,一律门庭若市。有了功课不会做,来找“李爸爸”,同学之间有了麻烦,来找“李爸爸”,谁的肚子饿了,“李爸爸”家里有糖果,谁的手叫刀割了,“李爸爸”家里有急救包……逢年过节,“李爸爸”家里最热闹。在校的学生来“李爸爸”家里开晚会,毕业的学生也赶回来看望他们的“李爸爸”……
有一个学生对他说,等他将来工作了,赚了钱给他的“李爸爸”花。多少年过去,“李爸爸”早就把他的这句话忘了。一天,有人从美国银行的纽约总行打来了电话,他这才知道,当年那个赚了钱要给“李爸爸”花的学生,如今成了总行的副总裁。
他的学生哪里的都有,做什么的都有。有一个去了中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职。前不久,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美方负责谈判的首席代表戴维•斯布纳独出新裁,叫她的会讲中国话的侄女出席晚宴。小姑娘一口熟练的中国话,顿时活跃了宾主之间的气氛。这小姑娘的中国话,就是跟她的“李爸爸”学的。

李再扬的生存诀窍

谈话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该是告辞的时侯了。我不禁向依然沉津在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中的李再扬发问:“李老师,你可以算作咱们华人当中的成功者之一。为我们杂志的读者,还有我们电台的听众,能不能把你成功的诀窍简单概扩一下?”
“这方面……”李再扬认真想了想。“我想大致可以概扩为三点:一,你要有本事。我说的这个本事不是上天入地的什么本事,是你谋生的本事,不管它是什么,但一定要精。这样,时刻准备着,等机会来了的时侯,你的本事是现成的。第二点就是英文。无论你有什么本事,没有一个过硬的英文,机会来了你也只能干瞪眼。在这一点上吃亏的,绝不在少数。第三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无论什么时侯,也不管你做什么,始终记得你是个中国人。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举手投足,都代表了中国人。我说的这种代表,不光包扩美的方面,在你不知不觉的时侯,也包扩丑的。”

一天的访问很快结束。挥手告别的时侯,我不禁想起了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
“龙走天边还是龙”。我愿李再扬这条羽翼渐丰的龙不违父训,“再扬”中华文化之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