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 |
低调门的李再扬
乃枫
虽说侃侃而谈,但我还是注意到了李再扬先生谈话的低调。我突然想,这种低调是不是凯特中学的风格?来的一路上,我心里一直有这种模糊的感觉,只是此刻更为强烈一些。
比如,偌大一个全美国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人称“贵族学校”的学校,我竟然不记得在哪里看见过它的广告。看来,我的低调的感觉也许不是空穴来风。比如,它的名字就很低调,“Cate School”,两个词、十个字母,前后什么都没有。校门口的招牌更是如此,一块不足六尺长的棕红色铁板影影绰绰地横担在灌木丛中,上面写的也是这十个字母。然而,当你顺着崎岖小径盘桓而上,视野豁然开朗的时侯,这种低调的感觉带给你的却是吃惊。
凯特中学是美国人创建的,但它的校规训却是法国式的。学校始建于上世纪初,至今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百年来,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如今世界各地各个领域里活跃着的顶尖分子,好多人的中学时代都是在凯特中学渡过的。这里的学生不多,大约控制在二佰五十个左右,其中,男、女生各占一半,国外来的、加州本地的,以及外州来的学生各占三分之一。
校园之大几乎超出了我的想象,这里,有供学生参加体力劳动锻炼的奶油果庄园,甚至还有自己的养马场。据说,早年不收女学生的时侯,这里的男学生们每人还要负责饲养一匹马。
李再扬老师负责教的中文是学生们的选修课。虽说选修,但随着“中国热”的不断兴起,选修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对李再扬,无疑是为快马加了一鞭。平时说话可以低调,但做事不能。尤其是教书不能。再加上在这样一所俗称“精英的摇篮”的学校里教书,哪个敢马虎一点?如果教师自己不是“精英”,怎么可能教出“精英”?用李再扬自己的话说,“精英”他不敢自诩,但他的确是全校睡得最少的一个。
有所用心的李再扬
要想教好中文,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问题的关键。而作为他心目中文化交流的“使者”,仅仅把中文教好,绝不是他的目标,他还有一个充当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的使命,他要把中国文化里闪光的东西一并教给他的外国学生。还有一点不能忘记,他教的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孩子自有孩子们的兴趣。
李再扬无疑是个有志者,但有志者大都是有心人。怎样才能把中国文化里的精髓加入他要教的中文里,同时还要以一种活泼的、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呢?他为这个伤透了脑筋。学校现成的教材里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里没有,他只有自己另辟徯径。
也是巧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一本好书 - 《笑话三千》。尤其可喜的是,那里面的笑话大都健康,有的甚至连中国人看了都有教义。一书在手,他如获至宝,更何况,整整三千个故事,除了假期,足够他讲上十年。
然而,他错了。就在他把书上的故事照本宣科,讲给他的学生们听的时侯,他发现好些叫中国人捧腹大笑的故事,他的学生听了竟然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到了文化的差异。
李再扬不光是个有心人,他还舍得花工夫。为了他课堂上的故事,他缠上了他的几个美国同事和朋友。他把三千个故事一个一个讲给他们听,凡是他们笑了的,他给留下来,他们不笑的,他给删出去。终于,学生们爱上了李老师教的中文,还有李老师那些讲也讲不完的中文故事。
人称“李爸爸”的李再扬
文化的差异是李再扬这个文化“使者”的障隘,同时也是所有来美国的中国人所面临的共同苦恼。大到两国的制度,小到一杯茶,这些,李再扬都注意到了。
“比如。你去美国人家里做客,人家问你喝什么,你怎么说?”李老师一字一板。“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不客气,随便’。其实,美国人最不爱听的就是这个‘随便’,含糊其辞、莫棱两可。你这到底是想喝还是不想喝?不想喝?不渴?想喝?喝什么?”
话虽如此,但对李再扬来说,孩子们的兴趣是他突破这层障隘的第一突破口。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李再扬的眼界开阔了。他首先武装自己,武装的办法就是多看孩子们的《青年报》,看他们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样的探索显然是有益的,不久,他和他们混熟了,他们喜欢的电影,他喜欢,他们爱唱的歌曲,他会唱,他们拥护的球队,他也拥护,就连他们嘴上的口头禅,也都无形中到了李老师的嘴上。一句话,他成了他们的朋友。
与孩子们交了朋友的李再扬后来被孩子们亲切地叫作“李爸爸”。他这个“李爸爸”可不是白当的,他把自己家里的地址、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统统给了每一个孩子,他告诉他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什么时侯、无论什么事,只要需要他这个“李爸爸”的,随时可以给他打电话。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从此,“李爸爸”家里不分早晚,一律门庭若市。有了功课不会做,来找“李爸爸”,同学之间有了麻烦,来找“李爸爸”,谁的肚子饿了,“李爸爸”家里有糖果,谁的手叫刀割了,“李爸爸”家里有急救包……逢年过节,“李爸爸”家里最热闹。在校的学生来“李爸爸”家里开晚会,毕业的学生也赶回来看望他们的“李爸爸”……
有一个学生对他说,等他将来工作了,赚了钱给他的“李爸爸”花。多少年过去,“李爸爸”早就把他的这句话忘了。一天,有人从美国银行的纽约总行打来了电话,他这才知道,当年那个赚了钱要给“李爸爸”花的学生,如今成了总行的副总裁。
他的学生哪里的都有,做什么的都有。有一个去了中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职。前不久,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美方负责谈判的首席代表戴维•斯布纳独出新裁,叫她的会讲中国话的侄女出席晚宴。小姑娘一口熟练的中国话,顿时活跃了宾主之间的气氛。这小姑娘的中国话,就是跟她的“李爸爸”学的。
李再扬的生存诀窍
谈话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该是告辞的时侯了。我不禁向依然沉津在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中的李再扬发问:“李老师,你可以算作咱们华人当中的成功者之一。为我们杂志的读者,还有我们电台的听众,能不能把你成功的诀窍简单概扩一下?”
“这方面……”李再扬认真想了想。“我想大致可以概扩为三点:一,你要有本事。我说的这个本事不是上天入地的什么本事,是你谋生的本事,不管它是什么,但一定要精。这样,时刻准备着,等机会来了的时侯,你的本事是现成的。第二点就是英文。无论你有什么本事,没有一个过硬的英文,机会来了你也只能干瞪眼。在这一点上吃亏的,绝不在少数。第三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无论什么时侯,也不管你做什么,始终记得你是个中国人。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举手投足,都代表了中国人。我说的这种代表,不光包扩美的方面,在你不知不觉的时侯,也包扩丑的。”
一天的访问很快结束。挥手告别的时侯,我不禁想起了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
“龙走天边还是龙”。我愿李再扬这条羽翼渐丰的龙不违父训,“再扬”中华文化之风。
阅读全文:http://blog.sina.com.cn/u/486a93d4010005bj
乃枫
虽说侃侃而谈,但我还是注意到了李再扬先生谈话的低调。我突然想,这种低调是不是凯特中学的风格?来的一路上,我心里一直有这种模糊的感觉,只是此刻更为强烈一些。
比如,偌大一个全美国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人称“贵族学校”的学校,我竟然不记得在哪里看见过它的广告。看来,我的低调的感觉也许不是空穴来风。比如,它的名字就很低调,“Cate School”,两个词、十个字母,前后什么都没有。校门口的招牌更是如此,一块不足六尺长的棕红色铁板影影绰绰地横担在灌木丛中,上面写的也是这十个字母。然而,当你顺着崎岖小径盘桓而上,视野豁然开朗的时侯,这种低调的感觉带给你的却是吃惊。
凯特中学是美国人创建的,但它的校规训却是法国式的。学校始建于上世纪初,至今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百年来,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如今世界各地各个领域里活跃着的顶尖分子,好多人的中学时代都是在凯特中学渡过的。这里的学生不多,大约控制在二佰五十个左右,其中,男、女生各占一半,国外来的、加州本地的,以及外州来的学生各占三分之一。
校园之大几乎超出了我的想象,这里,有供学生参加体力劳动锻炼的奶油果庄园,甚至还有自己的养马场。据说,早年不收女学生的时侯,这里的男学生们每人还要负责饲养一匹马。
李再扬老师负责教的中文是学生们的选修课。虽说选修,但随着“中国热”的不断兴起,选修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对李再扬,无疑是为快马加了一鞭。平时说话可以低调,但做事不能。尤其是教书不能。再加上在这样一所俗称“精英的摇篮”的学校里教书,哪个敢马虎一点?如果教师自己不是“精英”,怎么可能教出“精英”?用李再扬自己的话说,“精英”他不敢自诩,但他的确是全校睡得最少的一个。
有所用心的李再扬
要想教好中文,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问题的关键。而作为他心目中文化交流的“使者”,仅仅把中文教好,绝不是他的目标,他还有一个充当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的使命,他要把中国文化里闪光的东西一并教给他的外国学生。还有一点不能忘记,他教的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孩子自有孩子们的兴趣。
李再扬无疑是个有志者,但有志者大都是有心人。怎样才能把中国文化里的精髓加入他要教的中文里,同时还要以一种活泼的、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呢?他为这个伤透了脑筋。学校现成的教材里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里没有,他只有自己另辟徯径。
也是巧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一本好书 - 《笑话三千》。尤其可喜的是,那里面的笑话大都健康,有的甚至连中国人看了都有教义。一书在手,他如获至宝,更何况,整整三千个故事,除了假期,足够他讲上十年。
然而,他错了。就在他把书上的故事照本宣科,讲给他的学生们听的时侯,他发现好些叫中国人捧腹大笑的故事,他的学生听了竟然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到了文化的差异。
李再扬不光是个有心人,他还舍得花工夫。为了他课堂上的故事,他缠上了他的几个美国同事和朋友。他把三千个故事一个一个讲给他们听,凡是他们笑了的,他给留下来,他们不笑的,他给删出去。终于,学生们爱上了李老师教的中文,还有李老师那些讲也讲不完的中文故事。
人称“李爸爸”的李再扬
文化的差异是李再扬这个文化“使者”的障隘,同时也是所有来美国的中国人所面临的共同苦恼。大到两国的制度,小到一杯茶,这些,李再扬都注意到了。
“比如。你去美国人家里做客,人家问你喝什么,你怎么说?”李老师一字一板。“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不客气,随便’。其实,美国人最不爱听的就是这个‘随便’,含糊其辞、莫棱两可。你这到底是想喝还是不想喝?不想喝?不渴?想喝?喝什么?”
话虽如此,但对李再扬来说,孩子们的兴趣是他突破这层障隘的第一突破口。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李再扬的眼界开阔了。他首先武装自己,武装的办法就是多看孩子们的《青年报》,看他们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样的探索显然是有益的,不久,他和他们混熟了,他们喜欢的电影,他喜欢,他们爱唱的歌曲,他会唱,他们拥护的球队,他也拥护,就连他们嘴上的口头禅,也都无形中到了李老师的嘴上。一句话,他成了他们的朋友。
与孩子们交了朋友的李再扬后来被孩子们亲切地叫作“李爸爸”。他这个“李爸爸”可不是白当的,他把自己家里的地址、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统统给了每一个孩子,他告诉他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什么时侯、无论什么事,只要需要他这个“李爸爸”的,随时可以给他打电话。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从此,“李爸爸”家里不分早晚,一律门庭若市。有了功课不会做,来找“李爸爸”,同学之间有了麻烦,来找“李爸爸”,谁的肚子饿了,“李爸爸”家里有糖果,谁的手叫刀割了,“李爸爸”家里有急救包……逢年过节,“李爸爸”家里最热闹。在校的学生来“李爸爸”家里开晚会,毕业的学生也赶回来看望他们的“李爸爸”……
有一个学生对他说,等他将来工作了,赚了钱给他的“李爸爸”花。多少年过去,“李爸爸”早就把他的这句话忘了。一天,有人从美国银行的纽约总行打来了电话,他这才知道,当年那个赚了钱要给“李爸爸”花的学生,如今成了总行的副总裁。
他的学生哪里的都有,做什么的都有。有一个去了中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职。前不久,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美方负责谈判的首席代表戴维•斯布纳独出新裁,叫她的会讲中国话的侄女出席晚宴。小姑娘一口熟练的中国话,顿时活跃了宾主之间的气氛。这小姑娘的中国话,就是跟她的“李爸爸”学的。
李再扬的生存诀窍
谈话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该是告辞的时侯了。我不禁向依然沉津在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中的李再扬发问:“李老师,你可以算作咱们华人当中的成功者之一。为我们杂志的读者,还有我们电台的听众,能不能把你成功的诀窍简单概扩一下?”
“这方面……”李再扬认真想了想。“我想大致可以概扩为三点:一,你要有本事。我说的这个本事不是上天入地的什么本事,是你谋生的本事,不管它是什么,但一定要精。这样,时刻准备着,等机会来了的时侯,你的本事是现成的。第二点就是英文。无论你有什么本事,没有一个过硬的英文,机会来了你也只能干瞪眼。在这一点上吃亏的,绝不在少数。第三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无论什么时侯,也不管你做什么,始终记得你是个中国人。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举手投足,都代表了中国人。我说的这种代表,不光包扩美的方面,在你不知不觉的时侯,也包扩丑的。”
一天的访问很快结束。挥手告别的时侯,我不禁想起了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
“龙走天边还是龙”。我愿李再扬这条羽翼渐丰的龙不违父训,“再扬”中华文化之风。
阅读全文:http://blog.sina.com.cn/u/486a93d4010005bj
前一篇:黎锦扬老先生的如戏人生(下)
后一篇:龙走天边还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