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对专家、学者以及特级教师的课改讲座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落地”,要“接地气”。意思很清楚,不要空谈,不要只讲理念,要具体,要可操作。我当然不反对专家们的讲座也应“形而上”一些,要以理念的转变为先导而且贯穿课改的始终。与此同时,老师们的要求也必须充分考虑,因为他们每天都要上课,要上好每堂课,处理好每一个教育环节。问题在于什么叫“落地”、“接地气”,怎样才能“落地”、“接地气”。
沪锡通(上海、无锡、南通)有一个小学教改联盟,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起步”。三年级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产生分化的关键年级,作文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学生的语文成绩常常在三年级作文起步时开始分化,以致影响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选择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起步,首先是个“接地气”的话题。所谓“接地气”,一定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或是新出现的问题,或是困难问题,或是困惑问题,总之是教师迫切想了解、想把握、想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地”者,教学的现场也,教学的实践也。
“接地气”之“气”从何而来?3所学校分别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一堂课,让学生观察上课老师的身材、形象,要从“看”“听”“想”几个方面去观察、说话、写下文字;一堂课,让学生玩肥皂泡泡,先是教师玩,后是一个学生自己玩,再后是4个学生一起玩,泡泡的上与下、左与右,尽收学生眼底;一堂课,让学生事先观察校园的校训标志——和爱球,从身材、颜色、图案、硬度等方面去触摸、体验,讨论后写下一段或几段文字。学生基本都完成了任务,而且有的还写得相当不错。看来,生活是“气”之源,没有生活中的观察、探究、体验,哪来的学生作文?三年级学生早就有了生活体验,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投入生活、描述生活,在生活中体悟,在生活中想象,这样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作文起步,说到底,是在生活中起步,三年级作文教学的“接地气”,说到底,接生活之气,丰富学生生活,才会有“气”可接。
“气”还来自教师的教学。可以说,学生总是怕作文的,一般来说,很难有学生是喜欢作文的。学生作文起步时,最可宝贵的是学生的兴趣。观察上课的教师,玩泡泡,触摸和爱球,与和爱球比大小,还与它拥抱,都充满乐趣,通俗地说是很好玩。学生作文,尤其是学生起步时,最怕的是摆出一副“作文脸”,一口“作文腔”,让学生望而生畏。不妨把作文当作一件礼物,让学生快乐领受;不妨把作文当作一次游戏,让学生自由地参与;不妨把作文当作一回聊天,让学生在故事中生发想象。兴趣会像一股清新之风,吹开学生的心智。
还有很重要的是教师的宽容。起步时学生难免有错,难免有误,这时他们需要信心,信心来自宽容和鼓励。所谓“接地气”,是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是接学生的“心灵之气”、“自信之气”。这样,起步正了,作文教学就慢慢“落地”了。
(作者成尚荣系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