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眼中的西工教育

(2013-06-18 09:46:17)
标签:

改革

教学

教育

分类: 本报报道

 西工教育“心文化”的价值何在?西工教育对传统教育的“修正”体现在哪些方面?西工教育实验对当下中国教育有何启迪?从记者的视角出发,我们对西工教育作了另一番解读。

     “西工儿童国”为小学教育填缺

             本报记者 郭 瑞

 到了西工,你会明白为什么考试、课堂、书本学习不是教育的真谛,他们主张自由、关注人性的人文精神对人类至关重要,同时能够弥补中国小学教育现状的缺失。

  我去过不少小学,大多数时候,我是失落的。那些小学生不敢与大人交流,没想法、不高兴,生命力与感染力在成人掌控的学校中消耗殆尽,我们看不到那个年龄的孩子本来应有的朝气与鲜活。一个年轻的女教师令我“难忘”,她背着“小蜜蜂”扩音器站在操场上,冲着一个做不好广播体操的一年级男孩大喊:“你学会了没有,说话!”吓出我一身冷汗。这大概就是目前小学教育的一面。

  目前小学教育缺失什么?

  强迫生性好动的孩子坐在课桌前,这样的学校显然不是一所好学校。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学校就应该是这样——将孩子管教成为一群听话而毫无创造力的人,以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地融入一个以金钱论成败的社会中。

  不幸的是,这样的学校也认为应该让孩子去适应学校,而不是让学校去适应孩子。这样的学校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学生,来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和做其他事情。他们对心理学漠不关心,或者根本一无所知。

  这样的学校不知道,教科书里找不到个性,找不到爱,找不到自由,更找不到自主权,他们不知道,继续以书本为一切标准,就是在继续让孩子身心隔离地学习。

  有幸的是,我们认识了西工,看到了西工教育人拥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陪伴孩子过一种精神生活的信念,他们坚守着小学教育的底线。

  西工区比较特殊,所辖学校基本全是小学。采访中,西下池小学顾问程振锁教授让我用一句话形容对西工教育的印象,我说了三个字:儿童国。在以“心教育、心文化、新生态”为理念建设小学教育的西工教育圈中,“儿童国”是对西工区学生状态的生动诠释和区域教育体制改革成果的总结。

  在“西工儿童国”,玩耍的重要性不亚于分数;在“西工儿童国”,如果需要的话,学生可以发泄愤怒;在“西工儿童国”,学生会要求教师遵守规则;在“西工儿童国”,学生如果不想坐在教室里,可以自由出入,到任何他们喜欢的校园中的某个地方。

  这是自由教育。自由教育不是无法无天的自由,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学生会遵守他们对规则的承诺。规则是建立内在秩序感的前提。学会尊重规则的孩子会活得心安理得。自由是爱的保证,而只有爱是整个世界的希望。

  很多人知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误区,却习惯忽视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衔接与修复的重要性,西工区的“心教育”理念,则把这一点做成了典范。他们关注学生的“心表现”,关怀学生的“心成长”,帮助孩子修复从幼儿教育阶段沿袭来的性格缺陷,尽管他们也常常无奈于不理性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在一次次“修复儿童”的过程中,教师也成为被修复的对象,他们与众不同的专业成长力在于,通过儿童反观自己,修复自己,不断参悟蒙台梭利“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名言的内涵。不曾经历过的人,永远体会不到这句话的神奇。

  到了西工,你会明白为什么考试、课堂、书本学习不是教育的真谛,他们主张自由、关注人性的人文精神对人类至关重要,同时能够弥补中国小学教育现状的缺失。

  具有经久不衰影响力的教育一定不是领导者的教育,而是每个人的教育,“心教育、心文化、新生态”的理论已经融入到西工每个人的行为和语言之中。在这里,西工不是领导者的西工,是每个人的西工。

  触摸一个完整的教育世界

  本报记者 褚清源

  从西下池的“心教育”到西工区的“心文化”,每一所学校都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办学特色,西工教育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西工“心文化”的提出,是一种战略性设计,它解决的不仅是全局性的问题,不仅指明了课改的方向,而且给出了可操作性的参考路径。

 认识西工教育是从西下池小学开始的。西下池的非主流教育实践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唯美的教育世界,也为主流教育实践打开了一扇窗——原来教育还可以这样做。沿着西下池教育的脉络一路探寻,会发现西工区域教育生态背后的一个个美好注脚。

  西工区域课改经验,给每一位对理想教育心向往之的教育人一个个巨大的问号:西工教育何以如此繁荣?西工“心文化”教育体系是如何建构的?西工人“童心未泯”的教育品质是怎样炼成的……

  每个造访过西工教育的人,都想破译西工教育的密码,都想读出西工教育背后的秘密,但结果一定是,每个人读出的都是与众不同的西工,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不过,有一点可以成为共识,经验本身也许可以复制,但经验背后的文化无法复制。因为决定文化的是人。因此,人,才是西工教育成功的密码。

  西工教育的第一人当属掌舵者局长冯建文。作为西工教育的主政者,冯建文常常自嘲自己是一个教育门外汉。“我不懂教育,但我们的校长和教师懂教育,我可以虚心向他们学习。”冯建文向记者敞开心扉。在他的名片上写有这样一句话:关注人性,开启心智,以爱育人,追求卓越。这是他在教育局长岗位上经历了3年的学习后,总结的一句话。他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成为独特的自己,而非父母、师长、领导眼中“优秀的他人”。他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教育理想,也作为西工教育的名片。

  军人出身的他,一直保持三种品质:果断的决策力、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和孜孜以求的学习力。正是这些品质,让一位自称不懂教育的教育局长带领他的团队缔造了一个写满奇迹的教育生态园。

  发现,是西工教育的一大智慧。3年前,冯建文发现了西下池,于是,西下池便由此成了西工课改的策源地。如果说发现西下池是一种眼光的话,那么放大西下池、推广西下池则是一种格局和智慧。

  如今,从西下池的“心教育”到西工区的“心文化”,每一所学校都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办学特色,西工教育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有人说,“心文化”是放大了的“心教育”,“心教育”是具体了的“心文化”。正是在这样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改革方式深度呼应的背景下,“心文化”这颗种子开始在西工区这块课改土壤里慢慢生长,开花结果。

  西工“心文化”的提出,是一种战略性设计,它解决的不仅是全局性的问题,不仅指明了课改的方向,而且给出了可操作性的参考路径。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形成改革的共识容易,但是要给出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则很难。“心文化”的顶层设计,为一线实践者勾画了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由此,课改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心中有方向,手中有分寸的。

  如果说冯建文发现的是一个教育样本,发现的是课改火种的话,那么,西工教育人发现的是孩子童年的秘密、成长的秘密。西下池小学主张“一个人要有一颗漂亮的心,才能拥有漂亮的一生”,五女冢小学提出“从爱出发,让爱有形,让爱行动,爱行合一”,白马小学则恪守“童年只有一次,小学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这些对童年秘密的教育表达背后,是西工教育人对儿童的系统认识和研究。

  童年的秘密是什么?西工教育人给出的解释是,以“爱”为底色,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让每一个孩子始终保持属于孩子自己的颜色,而在爱和自由之后还有规则——孩子们自主建构的规则。因此,在“爱、自由、规则”这样的教育链条中,孩子的感知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西工教育人还发现了课改路径的密码。有人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一盘美味佳肴,从内部打破则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以西下池的“心教育”为例,他们锁定课改的时候,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还有教师内心秩序的重建。他们通过阅读认知自我,通过谈话来疏通心灵,通过改变内心来改善行为,从而使自己成为内心有力量的人,最终完成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而非单一的专业成长。

  我想,对于每一位心怀教育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精神的成长更弥足珍贵了。

  西工教育有太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我们这些不完全记录,只能挂一漏万地呈现。如果您对西工教育充满好奇、充满向往,请您带着自己的思考走进西工,走进每一个有故事的西工教育人,去触摸一个完整的教育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