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知道教室是个什么地方吗?

(2013-04-11 15:27:53)
标签:

改革

教学

教育

教室

分类: 本报报道
  教室是个什么地方?我们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一看。如果不是只听一个人的言词,而是侧重看他的行动,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实际上把教室首先看成了一个“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地方,学校的量化评比也是朝这个方向施行的。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则是完成“任务”。于是教室变成了一个“加工车间”,教师是机械加工人员,学生是被加工的零件。另有一些教师有所不同,他们则把教室看成是“杏坛”,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这种教师的特点是,当学校布置下来的任务与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发生冲突时,他不会机械地执行任务,而是真正为学生的一生着想,因材施教。第一种教师实际上是“目中无人”的管理者,第二种教师才是心中装着学生的教育者。但是这两种教师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他们看待教室这个场所的功能和性质,都是从自己的目的出发的,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教室的性质应该由教育者来决定,这一点并不含糊。《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则属于“第三类人”,他认为教室首先是一个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过日子的地方,师生首先要在这里把日子过好,在这里共同成长,教室的性质是由师生共同决定的。

  再从学生的角度看看教室的功能。学生本能地有一种把教室当成游戏场所的冲动,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经过成人不断教诲,孩子总算明白了:教室是读书的地方,进来就得干活,像工人进了车间那样。他们对教室的认识更“正确”了,但也同时增加了对教室的陌生感,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室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喜欢的去处。所以你会发现,有些学生只喜欢下课10分钟的教室,而不喜欢正在上课的教室。再加上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教学往往枯燥无味,而很多学生每天不得不去那儿待六七个小时——这当然是折磨,肯定影响学习积极性。

  教育者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许多人就在想办法,尽量把教室变得不那么招学生讨厌。比如搞课外活动呀,美化教室环境呀,努力搞好人际关系呀,搞快乐教学呀,等等。这都是对的,但总的感觉,还是打“外围战”较多,做表面文章较多。雷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各科教学情境化和生活化,以至于模糊了上课与过日子的界限,学生不知不觉就把该学的东西学会了,甚至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其实,雷夫本来就不是以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为目标的,他也抓应试,但应试对于他来说更像是“副业”,他的目标是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生存能力,即使有些能力与考试无关,他也很重视。所以,56号教室对于学生而言,首先是一个生活环境,一个有吸引力的去处。当然,56号教室也不是娱乐场所,不是网吧,它还是学习的地方,只不过这里的学习,指的是学习生存,而不是单纯地学会功课。由此看来,教室生活化,既不是以教师中心来管控课堂,也不是一味迁就学生嬉戏玩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有乐趣的生活。

  我国中小学课堂管理十分死板,控制过严,教师很难有雷夫那样的自由空间(其实雷夫也受到过行政管理方面的责难),但是有改革意识、有专业能力的教师仍然可以努力使教室增加一些生活气息。这里关键是把教学本身情境化和生活化,不能投机取巧去作秀。在枯燥无味的课程之外加点调料,搞点小组讨论、才艺展示,时不时地将教学“晚会化”,靠这种办法让学生喜欢教室,不是正路。教室必须是学习的场所,问题是你能不能把学习本身变成生活。杜威先生说过,教育即生活。这话谁都会说,但真正明白它的含义并不容易。

  (王晓春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