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主张“改革从课堂到教室”,有些人质疑说,课堂和教室不是一个维度上的概念,不能“混用”,是这样的吗?
我们先从在线辞海搜索一下两个概念的定义——
课堂: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
教室: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
明白没?课堂和教室其实就一直处在一个维度内——它们都是“场所”。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我以为那完全是因为我们对教室乃至于教育的理解不同。在我看来,教育必须首先回到“教育实验室”上,并且当它真正指向于“教育”而不是单纯指向于“教学”时,教室才能发挥出它深刻的意义。当“教室”指向于教学时,它就是课堂,当仅仅用来教学时,实际上,两者可以通用。然而,如果我们不是过分看重“教育”而重视“教育”的出现时,那么我们一定会发现,教室里除了比较适合教学外,并不能找到教育生长的条件和功能。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教室不是“教育实验室”而只是“从事教学的地方”。
我不会否定教室可以从事教学活动,显然,当教室被赋予承载不同目标的活动时,教室则完全可以成为阅览室、交谈室、实验室、生活室、休息室等等,总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就需要进行什么活动。因此,教室在内涵上比课堂更加宽泛,如果说我们有什么错误,错就错在我们只让教室发生了教学,而废弃了它原本具足的其它功能。就像手机,它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听歌曲、看电影等等。认为手机只能用来通话,那肯定是自身的问题,而不是手机的问题。同样,对教室缺乏理解、开发、建构仍然是教育者自身的问题,而不是教室的问题。
但我仍有强调两者的不同,在我看来,教室指向于教育、课堂指向于教学。教学和教育的概念决定了两者的不同。之所以强调它们的不同,是在强调我们的改革,只有从“教学”走向“教育”,才能最终完成对“人”的改造。
教室的改造应基于实现教室的三大功能:1、学习场,这个学习场其实就是课堂概念,高效课堂的价值其实正体现在这里;2、生活场;3、精神场。学习场、生活场、精神场一起构成了“教育实验室”的内涵。
我依然用十个字来概述我所主张的“教育实验室”: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