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位参会的校长在会议间隙念出王昌龄的这首诗,说道,“这像专门为这次生态小学建设交流研讨会写的,除了广东省深圳市清林小学外,其他3所中国生态小学共同体的发起学校全在这里面了。”
吴:江苏省昆山市前景教育集团;楚:湖北省襄阳市前进路小学;洛阳:河南省洛阳市西下池小学。
周围顿时传来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这是11月29日至30日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召开的中国小学名校联谊会第一季暨生态小学建设交流研讨会中的一个侧影,会议正是在这种轻松、幽默的气氛中进行的。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然而现行一些小学的教育却在大肆破坏儿童的生命成长。为了集结更多有教育理想和改革动力的同道者,为教育“培根”,中国教师报发起成立中国生态小学共同体,并定期举办中国小学名校联谊会。本次会议由中国教师报主办,洛阳市西工区教育体育局承办,中国生态小学共同体协办。
会议共有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重庆、贵州、辽宁、广西、湖北、江苏、广东等地的近300名小学校长代表参加,还有7位教育局局长亲自带队前来参会。4所中国生态小学共同体的发起校,除了深圳市清林小学校长杨勇因赴台湾考察无法出席,委托副校长参加外,其他3所学校校长全部到场。
为了更好地推广生态小学理念,为全国小学树立模范典型,并培植更多的“生态小学”,中国教师报向4所中国生态小学共同体发起校颁发了“全国小学校长培训基地”的铜牌。鉴于洛阳市西工区教育体育局在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校长队伍建设的特别贡献,中国教师报借此机会也向西工区教育体育局颁发了“全国小学校长培训基地”的铜牌。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助理、编辑部主任李炳亭表示,要将“全国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打造成公益培训的平台,全面助力小学校长的专业化成长,希望各个学校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将“认识儿童、捍卫儿童、重塑小学教育”的理念传播、发扬。
会场“爆棚”的尴尬
然而会议却是从“尴尬”开始的。
因为接待能力有限,所以联谊会的主办方一直尽量控制参会人员的数量。但是没想到,“爆棚”的种子,从报名时就种下了。
“每个学校只能校长一人参会,请理解。”“我们学校特别关注生态小学的建设,所以校长希望带教务处主任一起参加,请一定通融!”
“对不起,因为接待能力有限,所以不能接受报名了,会场已经坐不下了。”“这个会实在太好了,我们一定要参加,会场坐不下,我们可以站着听嘛!”
“您好,报名已经结束了,实在抱歉……”“我们收到消息晚了,刚看到,现在我们已经出发,正在路上了,请想办法让我们参会!”
……
尽管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一遍遍地解释,但是报名人数还是远远超过了预想。
11月28日,会议报到现场异常火爆,前来参会的人数比报名表上要多得多。
资料不够,加印;加印了还是不够,一个学校只发一份;仍然不够,每个地区来数个学校的也只好共用一份;会议结束后,还有许多学校的代表堵在组委会门口索要资料……
酒店的房间住满了,安排在旁边的酒店,又住满了,只好再安排附近其他的酒店……
资料、住宿,这些还是小“尴尬”,第二天会议现场的“爆棚”才是大“尴尬”。
会场根本坐不下这么多人,怎么办?组委会情急生智,干脆把会场中前几排的桌子撤走,全部换成椅子,然后又在过道里塞满了椅子。
11月29日,会议的当天,依然有大批参会人员陆续赶来,会场的火爆超乎想象。不但没有坐的地方,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许多人甚至站在会场外面听完了整场会议。
他们聚精会神,一字一句地记录着会议内容,相互讨论,时而频频点头,时而若有所思,完全看不到会场拥挤带来的不便。
“‘爆棚’了,‘爆棚’了。”本次会议的东道主,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校长李艳丽不住地道歉,“真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招待不周,太不好意思了,太尴尬了。”
“这说明大家关注生态小学,关注课改,关注孩子,这是好事啊。”中国生态小学共同体秘书长郭瑞不断地安慰李艳丽。
是啊,这样的“尴尬”,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教育,从认识儿童出发
“一所学校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对儿童的关注程度。”“教育如果不改革,就是谋害生命,我们要把孩子从油锅中捞出来!”“儿童有儿童的世界,成人要关注儿童,但是不能闯进他们的世界,打扰他们的世界。”“关注儿童是教育的第一课!”随着李炳亭激情澎湃的开场演讲,会场气氛被推到高潮。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习惯“满堂灌”“一言堂”,把成人的思考方式、学习方式强加给儿童,剥夺了儿童自己的快乐,而这一切,都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
儿童需要爱。但需要的是儿童世界里的爱,是面向儿童心灵的爱。在李艳丽看来,当前的教育需要回归常识。她以四句常识统领报告:儿童天然生活在精神中;一切认识来源于感觉;儿童的成长有其阶段性规律,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教育;人的成长从“退行”开始。
李艳丽还与参会代表分享了发生在西下池小学的两个真实故事:
一个孩子,性情暴躁,每天都会和同学打架。当周围的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他时,西下池小学没有放弃他。李艳丽让他每天去“沙池”里玩,玩“沙池”里的玩具,甚至直接玩沙子。李艳丽说:“沙子和水是儿童最喜欢的,所以我特意在校园里设置了一个‘沙池’。每天在沙子里玩,会让孩子学会专注,改掉暴躁的性格。”奇迹出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的性格改变了,他不再和同学打架,也不会每到上课时间就焦虑不安,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了。
另一个孩子,从小被父母抛弃,性格内向、自卑、孤僻,他不愿意和人交流,每天只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不言不语。班主任发现了这个情况,决心帮助这个孩子。她的做法很简单,每天来到孩子的身边,伸出双手拥抱他,然后对他说:“孩子,你是最棒的。”日复一日,孩子渐渐开朗起来,在他的脸上,也越来越多地看到了欢乐和自信。
从暴躁到专注,从孤僻到开朗。这就是爱的力量,是触及心灵的力量。我们关注儿童,首先要关注心灵,让儿童的心灵回归到儿童自己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爱。
江苏省昆山市前景教育集团董事长张雷则讲述了“课堂重建的价值与路径”。他从课堂的技术、管理、制度、关系、角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说。张雷认为,课堂改变中国,教育创造未来,教育必须从人性出发,从生命出发,只有课堂的重建才能引导教育的重建。之后,前进路小学校长张春森分享了学校的课改经验,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助理总监宿彦慧围绕“梦想中心”进行了题为“为了孩子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的公益宣讲。
现场观摩的心灵体验
在西下池小学大门口,有一块“文化石”,上面刻着“爱和自由”几个大字。
“爱”是对儿童心灵的关注,那“自由”呢?
“‘自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回到儿童的世界,寻找生态环境下的天真与自然,形成一种规则。西下池小学强调的,就是规则下的自由,这也是支撑生态课堂最重要的部分。”李艳丽介绍说。
11月30日,参会代表参观了西下池小学,观摩了他们的“实体化教学”课堂。
操场的一侧有一排秋千和几个沙袋,秋千可以让孩子放松心情,沙袋则可以让孩子发泄情绪。秋千和沙袋前都站了不少学生。没有教师维持秩序,但孩子们依然很自觉地排好队,按顺序进行游戏。
校园里有石榴树,有孩子自己的种植园地,有“吉祥兔屋”和“和平鸽苑”,每间教室都摆放着绿色植物。李艳丽说,要让孩子回到生态的环境,和动物与植物一起成长,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心与童心。“石榴熟了,孩子不会去摘,他们要把石榴留给小鸟吃。这是最生态的环境,也是自由中形成的规则。”
此外,校园里还有沙池、梅花桩、攀爬墙、古诗墙、长廊、生态园、美术角等24道人文景观。每一处景观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是孩子自己的世界。24道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西下池小学的生态校园文化。
在参观校园景观时,西下池小学的学生担当起了“小导游”,解说词也是他们自己写的。孩子们热情大方地向参观者讲解每道景观的作用与内涵,参会代表们听得津津有味。
“真是太好了。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语言,不是大人事先写好的。我们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独创性,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表达自己。”大家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西下池小学所有的班级都对外开放,参会代表可以对照手中的课程表,自由听课。推开一间教室的门,里面正在上一节语文课。学生被分为6个小组,七八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就是一个小组。教室是孩子的天地,教师站在教室的一角,微笑着看着他们。
学生轮流上台讲解、展示,一个个精神饱满、大方自然。
忽然,一个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教室里一下子站起来五六个学生要回答。
这么多学生,教师会让谁回答?教室里不会乱吗?大家都好奇起来。
教师没有指定回答问题的人选,教室里也没有丝毫杂乱。一个学生开始发言后,其他学生就立刻安静下来。
“要学会‘倾听’,这是课堂的规则。你看,孩子离开座位后都会自觉地把椅子摆好,这叫‘归位’,也是课堂的规则。”身边两位参会的校长拿着西下池小学的介绍资料小声讨论着。
当学生在自由中养成了规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校园生态。
记者现场采访了一名校长,他感慨道:“我们也在搞课改,以前以为只要把桌子拼起来,让学生自学、展示、反馈就算课改了。现在看来,远远不够啊,这只是方法上的创新,而真正的课改,应该是理念上的,要关注心灵,要营造环境,要注重细节,要形成流程,要呼唤自由,要回归生态……我们要学的要做的真的太多了!”
讲座与观摩现场纳入培训内容
会议的第二天,主办方精心为参会代表安排了一场“案例解剖体验式培训”。
这是什么培训?什么叫案例解剖?什么叫体验式?大家饶有兴趣地聚在一起,相互讨论着。
“这种培训的创新在于,我们要把之前的讲座与观摩现场作为体验式培训的内容,让大家通过高效课堂的流程,进行参会的及时反馈,生成对西下池小学的心得与感悟。”郭瑞解释道,“现在大家10人一组排好队,随机组合,50人一班,按照引领进教室。”
将案例解剖与体验式培训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加深对讲座的印象,及时反馈参会的收获,生成感悟与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参会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高效课堂的氛围。只有切身体会,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
每个教室中不仅有班主任、学习者,还专门配备了西下池小学的教师和学生。教师适时地引导、点拨、讲解,让学习者的认识更深刻;而学生则参与到讨论之中,学生的热情活泼也点燃了整个课堂,让原本因为互不熟悉而略显平淡的讨论变得热烈起来。
在小组建设环节,刚开始的展示还不够自然,随着课堂的深入,大家的表现也渐入佳境,组名、组徽、组呼都丰富多彩,展示形式也精彩万分,甚至有的小组组员拥抱在一起,高呼小组口号。
小组建设结束后,班主任出示学习内容:西下池小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西下池小学的生态环境给你的启发是什么?西下池小学的课堂要素有哪些?规则对儿童心灵成长的意义是什么?
大家通过自学、对学、群学进行了研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收获,然后相互探究,小组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理解加深了,收获也越来越多。
“西下池小学关注孩子的心灵,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内容。心灵代表情感的沟通、情感的倾注。在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是最重要的,只有学生爱自己的老师,才会爱上课堂。”
“爱的基础是尊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发挥他们的长处,培养他们的个性,不能一切从教师自己出发,把所有孩子都当作机器零件,培养出的孩子像流水线上加工出来的一样。”
“我补充一点,重建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应该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是一种管理艺术。只有我们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考虑,多关注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法,由上至下地实行改革,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学校的建设。”
……
一个半小时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但是热闹的课堂、精彩的发言、精辟的见解、欢乐的气氛,让每个人都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两天的会议,和来自全国各地小学的校长代表进行交流、研讨,每个人都感触良多,也收获良多。教育一线工作者的艰辛,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渴望,他们的忧虑,他们的希冀,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对课改的执着,无不历历在目。
洛阳,这座古都,是生态小学的起点。生态小学的理念将从这里走出,传向全国。这不是苦行,也不是朝拜,而是传道者的信念。
课改的道路,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因为它代表着教育的意义,更代表着生命的高度。
心中忽又闪现出1300年前王昌龄的诗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