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海南省政府领导坚定地说出“抓教育,就是抓未来;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执政理念时,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厅长,便有了主政教育的巨大底气;当区域的教育主政者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时,他们的行动便显现出某种坚定与执着。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正是带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感,走在教育管理的最前沿。他对海南教育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本期走进海南,对话胡光辉。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中国教师报:教育公平和区域均衡是目前大家讨论的热点,也是民众关注的焦点,10年来,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教育厅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胡光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我们经常说,收入不公平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一生。所以,教育公平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我们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扶持困难群体,合理配置资源,并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首先,重点解决教育民生难题。200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决定,明确要求省、市(县)政府每年新增财力的55%以上必须用在改善民生上。连续两个5年的重点民生发展规划中,省委、省政府优先并重点安排教育类项目,在每年承诺的为民办实事事项中,重点对教育民生进行部署,其中2012年10项为民办实事事项中,就有幼儿园建设、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和扩大中职教育免学费范围等3项教育实事。
早在2007年,我们就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津贴,率先统一全省城乡教师工资标准,让农村教师下得来、留得住。2010年又将绩效工资政策实施范围扩大至全省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幼儿园、教研培训和电教机构教师。
对海南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小、财政力量弱的省份,这样做并不容易,但由此可见我们的决心。
其次,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为契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行资源整合。海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差距较大,要想缩小这个差距,就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尤其是要面向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城乡之间特别是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想实现县域内的均衡发展,必须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创建标准化、规范化学校,这是我们未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在2008年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省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市(县)级规范化标准,10%以上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
最后,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是海南的一大亮点工程,它是教育均衡、教育公平的重大战略措施,它让最偏僻、最落后、最边远的农村地区的孩子和城市孩子享受到同样的教育,不仅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
几年来,我们一共新建了24所学校,为贫困边远地区提供4.71万个优质学位。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当地老百姓都不敢相信,但现在,老百姓听到了,见到了,几次投票把它评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第一件大事,效果非常好。
教育,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中国教师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10年,海南在体现“教育优先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胡光辉:给你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情况,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担任省长时,上任后的第一个调研计划就是关于教育的;当了省委书记后,第一个调研计划也是关于教育的。他多次强调:教育,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教育,再怎么投入都不为过。省长蒋定之经常强调:抓教育,就是抓未来;抓教育,就是抓发展。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是带着感情,非常深刻的。
当然,教育优先发展不能光靠领导重视,更要靠管理机制,为此,我们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制度。比如,我们在文件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保障,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实现法定增长。在足额征收3%的教育费附加的同时,从2011年1月1日起,按照2%的比例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按10%的比例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确保2012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4%以上。比如我们在新修订的文件中明确规定,(海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国家标准。
一些地方,领导说话说得多一点,下面抓教育就抓得紧一点,但是有了管理制度,教育的优先发展就有了保障。目前来看,整个海南从上至下的教育发展意识都很强,大家都有一股劲儿,想办好教育。
区域课改走出“海南模式”
中国教师报:提起海南,大家可能想到比较多的是新课程改革,作为最早实施高中新课改的省份,海南是如何突破课改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瓶颈问题的?比如考试评价的问题,比如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开展?
胡光辉:个人感觉,海南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内地那么重。我们早在2001年就启动了首批全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验工作,2004年,又是首批4个高中新课改实验区之一,2007年又实现了自主命题,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课改与评价机制两张皮的现象在这里不存在,我们的考试完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关注知识,更关注素质和能力。
几年中,我们走过了从困惑到摸索,再到不断深化的艰难历程,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区域课程改革之路,逐步发展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海南课改模式”,当然,也有人称之为“海南课改精神”。
中国教师报:您如何定义这种模式或者说这种精神?
胡光辉:在我看来,有以下3点不可缺少:
首先,以政府行为保障课改:一是经费保障;二是组织领导;三是精神激励。
其次,以科学方法推进课改:一是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二是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努力协调形成合力。
最后,以创新精神推进课改:一是借助网络,破解难题;二是建立样本,探索实验;三是考评改革,形成导向。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也是公认的难点,我们依托综合实践活动专业网站,创立了建构式评价制度。这一做法很好地解决了课程的过程评价、专业指导教师不足以及评价诚信等相关难题,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培养了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比如海南中学的学生吴虹影,针对万宁、文昌钛矿无序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完成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论文,并向时任省长卫留成写了汇报信,引起省长和全省各市县、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最终加大了对无序采矿的治理力度。可以说,10年来,海南涌现出太多这样的典型案例,让我们对课改充满信心。
网络成就教研新模式
中国教师报:您刚刚提到网络对于课改的助推作用,事实上,海南的网络研训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胡光辉:的确如此,就拿我们的成长博客来说,它早已成为海南省课改和教研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个博客上,既有专家的理论,也有骨干教师的体会,还有学生的感悟,这一平台促进了民主平等、学习探索、积极进取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加强了对师生积极的教育干预,让师生体验到了数字化生活。特别让我们都没想到的是,博客中出现了一大批活跃的学校、教研机构和师生,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实践表明,网络教研能有效解决教研活动与平时教学的联系和经常性介入,有了网络介入,才可能产生真正有质量的校本教研。
比如,刚刚提到的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式评价制度,就是让各高中学校每学期将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环节材料及时呈现在网站上,形成电子档案,作为该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证材料,省里再将这门课程的考评结果与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挂钩。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全过程管理和评价模式,推动了海南省初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使之成为每校必开、每生必修的常规课程。
“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研训一体”的新课程专业支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新模式,创造性地运用博客实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模式和远程研修模式,是海南最引以为荣的课改成果经验。
教育管理者要有历史责任感
中国教师报:我注意到,您当过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如今又是教育厅长,在您看来,教育厅长、教育局长应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胡光辉:我认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不管是局长还是厅长,都要明白自己的使命。
其实现阶段,教育局长的历史责任是很重的。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样的教育转型期对教育局长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局长的任务不仅仅是办学校,不仅仅是提供学位,更是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当前老百姓最关注的就是教育质量,就是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在我看来,素质教育体现了以下几点:首先,要培养孩子成才,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既要全面发展,又要个性成长;第二,要人人都能成才,而不是一部分人成才,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因材施教;第三,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立德树人是根本。
不管是教育局长,还是教育厅长,都要树立自己的历史责任感,明白老百姓的要求是什么,去抓主要矛盾。到学校去,到课堂中,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教育。所以只要有条件,我们都要去听课。
新教师推动教育新变革
中国教师报:您以前做过教师,现在重新去听课,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胡光辉: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当年上课,就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管听。现在完全不同了,我记得有一次去一所偏远地区学校听课,还是英语课,我当时还替这个授课老师捏把汗。没想到课堂气氛非常好,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大量的互动,孩子们很活跃,回答问题,当场评价,小组总结,学得很快乐。
回想起我们以前的课堂,孩子们死记硬背,学得并不开心。令人欣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正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着教育。
中国教师报:教师对于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很多地方会抱怨,没有好教师,办不了好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教师队伍?
胡光辉:我最担心的就是农村教师的素质。所以,每次听课,我都专门去农村学校。就像刚刚提到的那节英语课,农村英语教师授课的水平,让我对课改更有信心了。
很多地方会说,课改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开始,我觉得这个条件关键是教师,有了好的教师,才能把这些最新的教育理念带到农村去。所以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改,必须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为此,我们在“国培”和“省培”之外,还特别实施了“千百十”培训工程,每年组织1000名农村骨干教师、100名校长、10名市县教育局局长进行培训;推动置换顶岗,实施“双五百”人才工程项目,实现了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创建“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以海南师范大学为平台,利用周末送培下乡,为当地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这些措施都是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教师培训新机制,目的只有一个: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未来海南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中国教师报:未来几年,海南教育的发展有怎样的规划?
胡光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教育放在民生之首,其实明确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才。所以,未来,海南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以智慧破解难题,用激情演绎精彩。
对海南教育下一步的发展,我充满信心。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都是前所未有的,社会各界也对教育充满期待,未来这种势头还会继续保持下去。这将是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