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效课堂的第四封信

(2012-06-07 11:14:04)
标签:

高效课堂

教与学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教育

分类: 高效课堂

           证书多的是好老师吗?

   网友高老师: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这句话曾被很多人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支撑来加以引用。必须肯定一个低水平的教师显然是无法“教”出高水平的学生的。请注意,我说的是“教”。

  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这句话是“真理”。

  但放在一个特殊的语境里推敲这句话,也未必一定是“真理”,正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真理”一样,真理有时候也需要一个前提,譬如把三角形画在马的屁股上呢,它的内角和还是180度吗?更况且,人类对真理的认识往往会受到时代的局限,正像霍金“否定”可相对论,而爱因斯坦又“否定”的谁呢?真理就是这样不断被超越,你不能总是以亚里斯多德为“标准”,或者言必“孔子”。教育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否定史”。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是对个别教学模式的否定,几百年之后,个别教学模式又开始对班级授课制反过来加以否定。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否定或者否定之否定,比如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的凯洛夫,是基于赫尔巴特的批判,而赞可夫又是对凯洛夫的继承!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批判就不会有超越,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

  在“旧”的教育理念主导时代,教师的“知识水平”的确决定着学生的“学业水平”,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一个世界性的研究难题是,如何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从而期望能“水涨船高”而带动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呢?或者这样说,“旧”的教育理念比较迷信和信任“教”,他们认为,不教,岂能让学生学会?

  在中国,纵然是新课改已经推进11年了,然而讳莫如深的是,谁都不愿意说新课改上在大部分的确还停留在“理念”的争议上,事实上,很多教师依然在教学操作上沿用着“旧”的那套东西,依然是应试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名校”依然在千百次重复着挖名师、抢生源的老把戏。素质教育距离我们的期望尚遥遥无期。我们中的很多人依然固守在自我设定的囚笼里,白痴一样地不断念叨:不“教”,能会吗?

  如果一定要“教”,我们必须加以分析:1、谁教?如果你认为教是教师的专利,那么,否定学生教自己的同伴显然是不太了解新课改的;2、教什么?如果你认为教知识就是教育,那么,学生的生命构成除了知识,还有别的内容吗?一个忽视生命状态的教育显然是没人性、不道德的;3、用什么方式教?灌输加训练,老师讲、学生记?这种老掉牙的原始教育手段是否还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用200年前的手段教今天的学生,让他去面向未来?4、你如何确定你教会了?考试!考试!即便是真的会了,那么,这样的知识生成了学习能力没有?能支撑他一生的发展吗?

  我这样分析,是想说明——仅仅单方面靠提升教师“教”的水平和能力,却忽视学生的“学”,忘记学生主体,恐怕是一条绝路!

  但教师作为一个“新”角色——发展者必须得到发展,如果说“旧”角色是“教者”的话,“发展者”这个新角色无疑给教师赋予了全新的生命质感。尊重教师的首先体现是不再一味逼迫教师苦教,逼迫教师献身、牺牲,人本教育要求教师要按照自己的兴趣、愿望发展自己,而不是作为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工具”去夜以继日地研究考试,“研究考试”不能作为“发展”,甚至连表象也不是,同样,教师为次编辑的“著作”和写作的“论文”,也不能作为发展的“标准”而被人津津乐道!

  事实上,很多教师不能理解这个角色富含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总是习惯于“对立”地看问题,比如,你要鼓励其发展,他们就会尽可能地甩脱学生,而埋头于自己的“发展”;比如你要他对学生负责,那他又会毫无怨言地像一个中年得子的妇女一样,替代包办学生的一切。总之,他不能真正理解“兼而得之”这个人文色彩很强的词汇包含的教育主张。

  现在,我可以给论文和证书多的老师下一个结论了。如果他是一味埋头于自己的发展而单纯仅为了获取证书,那么,他一定不是好老师;如果你是在“兼而得之”的前提下获取的,那么,我们一定要对这样的人肃然起敬!说明他是一个有理想、不甘平庸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太多,恰恰是太少,教师群体里有这样的人在,是教育的大幸!

  其实,我是借此仍然鼓励更多的教师要敢于让手发动学生去学,不学,什么时候也学不会!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句话是对的!但抛弃学而信奉教,就是错的!而且是十分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