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是“二传手”而是要放手让学生“吃自助餐”

标签:
教育 |
分类: 转载 |
http://www.baojinews.com/_imglib/pics/2012/02b/bd12212jyjt2.jpg
李炳亭做关于课改报告
http://www.baojinews.com/_imglib/pics/2012/02b/bd12212jyjt3.jpg
“教师不是简单传递知识的角色,教师的使命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学,就像吃自助餐,对于知识的汲取各取所需。”2月12日,著名教育专家李炳亭走进宝鸡,将他多年总结的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宝鸡1200多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分享,阐述“高效课堂”对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影响。
为什么要课改?
传统教育依赖老师教
此次聚焦“高效课堂”打造素质教育新平台的报告会是“宝鸡教育大讲堂”第四讲,该大讲堂由宝鸡市教育局主办,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承办。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李炳亭认为这是个美丽的错误,教师就是“二传手”。现实生活中,教师也有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短板。教师会不会传,用什么方式传,如何确定你已经传到?这些都是问题。因此传统课堂完全是依赖于教师的传,从而导致了离开了“教”,学生将不会有“学”。这种现象要得到改变。
什么是课改?
尊重学生的方式就是课改
“知识能灌输,那么能力能灌输吗?课改就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李炳亭说。他形象地拿不认识字的老太太想学麻将举例子。老太太学打麻将,用传统方式教学,需要语文老师补拼音,而且补习繁体字,数学老师教一加一,请专家作麻将技法20讲。如果这样做,一搞就是四年。简单的办法,只需要一个下午,给老太太找三个老人嘛,陪着她打。
李炳亭认为,尊重学生的方式就是课改,他反对用成人的方式替代儿童的方式。
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情感、愿望、想象都与作品发生着联系,每个学生都有两个天性:好奇心、展示欲。满足好奇心就是学习。课改也是让孩子动起来,他反对教师说“同学们,静一静”。他说:“要那么静干什么?须知,‘静’和‘死’常在一块。”高效课堂是让学生不开小差不打瞌睡,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动起来”。但仅仅课堂生动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心动。每节课都说,是演讲课;每节课都写,是书法课;每节课都在合作,是交际课、德育课。
要怎么改?
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转变
李炳亭表示,课改要注意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的思路。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本”,我们要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转变,从儿童出发回到儿童。他将教师的作用用“二八”来界定,80%体现在点燃、唤醒、调动、激励方面,让课堂成为核反应堆,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情、信念。剩下20%,就是抓准支点。教师通过“带入、体验、找感觉”这样的课堂三步曲来实现教学的自学、展示和反馈。
很多人误以为课改是不让教师讲,这是错的。李炳亭所指的课改中的“反馈”是在最恰当的时机,需要讲的时候教师再讲。经过学生自学,发现了问题,教师的讲是放在第三步的。
当日下午,“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特聘专家、杜郎口中学副校长、课堂教学的改革专家高俊英还就“高效课堂行动策略”进行了专题讲座。
宝鸡市教育局局长苏永兴表示,高效课堂改革作为宝鸡教育当前今后几年的主要任务,要求市县教研室对全市、全县课改做好改革顶层设计,画好“路线图”,制定“时间表”,培训先行,教研跟进,通过集中培训、公开课、赛课等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层级骨干团队,带动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课改行列,最终形成宝鸡特色的课改模式。他要求校长要把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三者统一根植于课堂的高效上,把课堂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抓手和突破口,促进学生成长,打造教师团队,以此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本报记者张超
李炳亭简介:
著名教育记者,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实践者,高效课堂首倡者,高效课堂行动研究代表性人物,是第一个解构“高效课堂”概念、理论、实践,并形成系统性研究论述的人。现任《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著名课改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