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校长必须成为教育忠实的信徒。这一点,不应该被视作过高的要求,而实在理应是校长的本分。
校长是学校的决策者,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学校管理者解读成决策者,否则,一线教师将无所适从。学校只有一名决策者,其他的人都该是执行者、操作者。校长很像是将军,他要每天守候着“沙盘”,去指挥、调动、谋划、统筹整个战役,而每个中层以及他所率领的部下们,一起构成了战场中的各股力量。问题的关键是,学校的中层能不能恪尽其责,不辱使命?而校长的驾驭能力又如何呢?他如何评估这场没有硝烟甚至也没有始终的战争?他可以远离战场甚至是心有旁骛吗?校长的“指挥部”应该在哪里?
学校理应推进集体决策。但有时候,你必须承认,校长个体的智慧将成为团队的大脑。对于那些习惯于旁门左道,靠挖生源成就其“教育”的校长,一般情况下,他们是比较不喜欢改革的,但也有人掩耳盗铃打着改革的幌子,谋害改革。必须承认,当下的传统名校们,都有一定值得炫耀的经验或成果,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的经验或成果恰成了他们上升或成长的囚笼。如果以“以人为本”加以衡量他们每日里炫耀的东西,你会渐渐很看不起这样的名校。
我承认传统名校的校长们都背负着应试的压力,可没有谁能证明真正的课改会牺牲升学率的,升学只是不改比较冠冕堂皇的借口,除此外,那只能说校长的视野和境界不够。有人说,中国的教育问题,都集中在名校身上,这样说显然还偏颇,问题是,还有那些“名师”们呢。固然,我们要承认名师们的“表演课”的确要高明许多,姑且我们不争论“名师”的水平和课堂艺术究竟如何,但恐怕任何一个校长,如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问题,那么,他就应该接受一个现实:请问,构成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如果大多数人都是“普通”教师,那么,教育该怎样找到适合大多数的线路?其实,还有另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大多数学生也都是些“普通”学生,那么,教育是否同样也需要找到适合普通学生的线路?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选择了解决——发展教师专业化。这当然是一种思路,问题恰在于,我们穷尽了手段和经费,当今天教师的专业化跃居到史上最高峰值时,为什么教育的诸多问题并未得以图解?难道是这样的做法本身有问题?!
其实,还真的有问题。在我看来,教师作为一个发展者,我们理应去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但今天我们很多人的意图并非如此,图穷匕首见,很多人是想指望通过发展教师来提升教育质量。你看,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意图中再一次很悲哀地扮演了被利用的角色。如果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有没有另外一条途径或者新思路?我以为有,前文里我这样建议过的,为什么不让学生与学习直接对话呢,也就是转变教师的角色——变传统的“二传手”为放手鼓励和发动“一传”呢。这时候,变得成与变不成统统变成了对校长的考验,这不仅考验的是校长的教育观,更是对校长领导才能与团队能力的挑战。
校长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更应该是一个行动家,他要不折不扣地围绕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死抓执行。抓执行,其实就是抓“标准”、“评价”与“反馈”。对于那些立志课改的学校,我的建议是,首先必须出台好课的标准,可假如是一所规模和班制比较大的学校,校长“一把手”是握不住的,那怎么办?其实也很好解决,校长就要学会用人。如何用?把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集中起来,采取分班承包的方式,分派所有人到“前线去”,担任指挥员和承包人,你可以把这样的尝试叫做“第一责任人制”,围绕第一责任人,把每个相关联班级的全体教师捆绑在一起。校长就是这样“分而治之”,把战役变成了一个个区域战场。我还要建议,学校应该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设置几个“评价栏”,把每个班级、每节课的验评情况都公示出来,这就好比是“沙盘”、战场态势图,校长为什么不每天下午放学之前,抽出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召开“前敌”会议呢。对于发现的问题,你应立即提出限时整改要求,这就形成了即时性管理效应,如果能够过坚持“问题不过夜”,这便是天下最好的管理。
校长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家。当我们说传统管理是管制时,那么现代管理就是放手。围绕这个理念,校长要敢于对学校文化的一些列要素予以“体检”,我们要敢于剔除、销毁、杀死一切腐朽、封建、落后的文化,它和我们的教育思想理念不兼容,这些文化“病毒”会坏了我们的教育大业,乃至于毒害我们的儿童,什么非礼勿听、什么君君臣臣、什么君子小人,教育要尊顺天道、地道、人道,而不是与政权统治媾和,否则,这样的教育便是怪胎。当下小学阶段,“文化”所暴露的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太喜欢蹂躏儿童了,甚至把赏玩儿童的痛苦当做了教育的嗜好。我的建议是,小学教育阶段,必须突出三个中心词:童年的、自然的、人性的。我在想,小学校园里,为什么不在每一间教室的前面或后面,辟出一块儿童自己的自留地,无论他们喜欢种植什么,都有自然生命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或许最有感情的恰是那些童话故事里的角色,为什么不把教学楼,沿着墙壁改造成一个接一个的童话堡、童话廊、童话角的?童话书、童话人、童话故事和儿童一起构成了他们瑰丽的世界。据说,在美国,有位家长起诉老师,原因是在圣诞节时,老师告诉孩子其实根本就没有圣诞老人之说,家长起诉老师的理由是——他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其实,教育就是讲故事——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来描绘自己的世界,然后与教师、与同伴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关注他们的故事就是在关注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了,也便是富有人性的教育。谁说这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呢。教育有时候就如此简单。而对于初中,我同样要给与三个关键词:自然的、创造的、规则的。因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增强,这个时期的学生总有“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倾向,那么,学校干脆给与他们一切的条件和时空,去展示和激赏他们的创造,满足他们的自我成就感,我们甚至还可以把班级的管理权放给他们,让他们学着如何组织、协调与他人沟通。
对人的改造恐怕是校长们比较感兴趣也很头疼的课题。粗暴的强权可能治标不治本,而唯有“以文化人”方可一劳永逸。尤其是,对于那些证准备课改的校长,你要知道,课改其实不是改课,但改课又是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关键。如果你真的要做,我的建议是你不妨读一读这篇文章(附录:区域推进三部曲——在樊城的讲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