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回顾:“发展年”
(2011-12-29 11:14: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本报报道 |
一、锻造报格、提升战力
二、精炼特色、探索“新媒”
1、定位特色:课改。被一线教师称为“中国课改报”,很多课改学校是人手一份。课改区域骨干教师人手一份。围绕课改,在内容上,我们提出了课改的“四新”概念,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在选题上,我们每个月都会推出一、两个较大、较有影响的选题、报道,如“好学校是一方池塘”、“教师节特刊:教育是什么”、“暑期特别报道:课改中国行”,每两个月访谈一位教育厅长或副厅长。而常设特色栏目包括:李炳亭课改在线、发现新教师、局长名片。
2、版面特色:6大周刊。是献给中国教师的营养套餐,相信总有一刊适合你。
3、新媒体概念:集平媒、网站、会馆、课题、活动、培训为一体,我们在探索一个新媒体创新发展的概念。
三、升级管理、凝聚核心
1、内部整顿:从“人”入手,围绕两个“提升”(专业素养提升、行为道德提升)对凡是不能融入我们团队理念价值的人解除关系,2011年,中国教师报总部已解除8人,力度是空前的。
2、外部规范:我们出台“五条一票否决制”对原有代理公司、记者站强力规范整顿,中国教师报原有13家代理公司和记者站,我们已解除合作关系7家。但中国教师报在政策上的先天不足,依然制约着我们的发展。2012年,中国教师报将强力实行“0欠款合作制”,并下大力气坚决完成内外管理的升级,做出应有的大报风范。
3、推出特色评优:对连续三年表现优异的代理公司实行合作升级。在内部实施“优秀员工”、“最快进步”、“最富责任心”等奖项评选并挂牌,评选年度最佳稿件、最佳版面、最佳标题、最佳栏目。
4、中国教师报的影响力在课改,核心竞争力也在课改。2011年,我们组织了编辑记者外出听、评课活动三次,请进优秀校长和教育专家与编辑记者座谈10余次,2012年,我们将继续强化与课改学校和课改区域的合作,努力促进编辑记者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