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晓梅:不甘做教书匠

(2011-12-20 21:38:40)
标签:

教育

分类: 本报报道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在宜川中学和校长孙明贤这里得到了最佳诠释,又在宜川中学得到了补充,那就是,一位好校长首先能够带出一支好团队,一支好团队方能成就一所学校。
    孙明贤无疑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在宜川中学采访期间,我们先后采访座谈了30余位教师。我们感动于这支怀揣朴素教育情结的教师团队,从他们夹杂着陕北方言的普通话里,我们读出的不仅仅是朴实的特质,更是真实的力量。
    宜中人守住一份清静、一份梦想,这也许是宜中课改的原动力。每一位宜中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宜中课改的行动文化。

    “来这里就是为了课改,因为我觉得课改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这里的环境,让我成长得更快。”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提高,我喜欢挑战。”张晓梅在QQ签名档里如是写道。
    2000年毕业的张晓梅,如今已经从教10年了。一路走来,她的教学之路可谓一帆风顺。进宜中之前,她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二十五六岁,还是新人的她,就已经当上了初三年级的年级主任;2004~2009年,短短5年内,她在各级赛课、各类比赛中获得的荣誉证书有39个。然而,面对众多的荣誉,不甘平庸的张晓梅,并没有满足于现状。2009年,张晓梅应聘来到了宜川中学。“来这里就是为了课改,因为我觉得课改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虽然在宜中我只能当一名普通教师,但是这里的环境,让我成长得更快。”晓梅眼中的坚定让记者感受到了她对教育深切的热爱与执著的追求。
    “每个人都是有个性、有差异的,我们不能只是循规蹈矩地按照老一套去教书,每天只是把课教好,而不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蒋校长在教师会上说过,教师分两种,一种是教书匠,一种是教育学者,我不愿当一辈子教书匠。”在宜川中学,张晓梅如鱼得水,这里的新课程改革,给她搭建了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于张晓梅来说,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别的老师搞课改或许有些被动,但是张晓梅却是主动接受,积极响应。有了坚定的信念,她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思考上,除了上课以外,她每天都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在哪里,有哪些需要弥补的问题,这个月工作有哪些做的不得人心,下个月需要在哪里创新、提高,等等。每当学校提出一个新的想法和思路的时候,张晓梅都会想很多措施、办法,把它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正是因为她的勤于思考,让她课堂教学总有创新的“火花”。比如培训学科长,定期培训和课前简短交流的模式,不仅让孩子们的组织、管理、监督等自主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也让张晓梅更准确地了解了学情,随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使得她的课堂教学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她的小课题研究“如何实施大班下分层教学”及“学科长培训”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在教研组内得以推广。因此,她连续3年被学校评为“课改标兵”。
    在家人和同事眼里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有些幼稚、纯真的张晓梅,在课堂上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充满了睿智与激情。“我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提炼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我的数学课堂与众不同。我的课堂更倾注于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张晓梅说到做到,每一个走进她课堂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宽松、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她的数学课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嗯,你去试试吧。”“嗯,你好像绕了远路了,应该有更简单的方法,谁来试试?”即使有的孩子做不下去了,她也会说“嗯,能想到这点,很不错,下来继续完善你的思路,整理好给老师看!”每当张晓梅那标志性的、带着浓浓的鼓励、重重的“嗯”声响起,就如同在课堂上吹响了冲锋号,会有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会有更多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跑向讲台,就连旁观的人也会不自觉地被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带入到那玄妙的数学世界中。“我的作用就是打开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个孩子的思维火花打开了,其他同学会跟着活跃起来,各种奇思妙想会迸发出亮丽的火花,让你收到意外的惊喜。所以我觉得上课特别快乐,是一种享受。”
    对于课堂改革,很多教师都面对着同样的难题——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张晓梅对此有自己的绝招:只要气氛不对,她就停下来,哪怕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在孩子们非常疲惫的时候,或下午上课的时候,她会和孩子们做个小游戏,给他们讲冷笑话,出个脑筋急转弯,甚至会给他们唱个歌。“虽然我唱歌老跑调,但是当孩子们捂着肚子大笑的时候,他们的兴奋点也就被激起来了。”工作10年,我不注重教多少文化知识,我注重的是上课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这个时间花费是值得的。”
    每当说起自己的学生,张晓梅总是显得很兴奋,很激动。“他们不仅仅是我的学生,更是我的孩子,我是发自内心地爱他们。”为了激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张晓梅的每堂课,都有专人为各小组打分,落实小组的激励机制。每个月她会自己掏钱给前4名的小组买些小礼物,如笔筒、小装饰品、水杯等。虽然不值什么钱,但学生都很珍惜。如果有哪堂课上得特别好,张晓梅也会给孩子们买糖,让孩子在晚上预习课上,边吃糖,边写新学案。“每次两个班140个孩子都有,在孩子身上投点资,我很开心。明年他们就要毕业了,我现在觉得很舍不得他们。”在张晓梅的眼里,记者看到了浓浓的眷恋。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琐碎平淡的小事,却在点点滴滴中传递着爱与信心,这就是她的亲情教育。
    张晓梅是幸福的,因为她不仅付出着,也同样收获着。在她下课后,记者在讲台上,看到了一个大鸭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老师,您嗓子疼,请多吃梨,注意身体!”张晓梅说:“这些学生比我自己的孩子对我还好,前几天,我因为上火,上课的时候嘴角流血了,一个女生因为心疼我,趴在桌上呜呜地哭。还有一次我在楼道里给学生讲题,班上的一个男生就站在我身后,给我揉肩膀、捶背,我说不用了,他却非常坚持,很有耐心地揉到上课铃响。”
    “现在当教师挺辛苦的,但我从没想过要离开,我很爱这个职业,因为我天生就只能做教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脸上洋溢着骄傲,她以身为人师而骄傲,她以她的学生而骄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