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堂的共性
课堂作为一种“人本”教育思想的呈现,它考量的是教师的“三观”,即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
在我看来,课堂有三个层次,比较低级的课堂可称为“知识课堂”,较高一点的叫“能力课堂”,最高的叫“智慧课堂”。
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知识时,会很容易引导教师只关注“效益”,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围绕考什么教什么的机械灌输和强化训练“效果”更好,因此,知识课堂常选择对应灌输式教学。然而,一旦将课堂价值定位在“能力”上时,显然能力是无法灌输的,知识能够转化成能力,决定着教学的高度和层次,知识如何转化成能力?这时候,“习”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实,在一般哲学上,都曾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做过分析,“习”即“实践”,也可以理解成“运用”,没有“运用”岂能有“能力”的生成?当我们把“学习”解读为“体验”时,其实就是在主张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多么伟大英明,都无法替代别人去生活、去感受、去成长。我们常说,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教师终究要明白这个道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显然很容易引发歧义。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力量?我以为,那是实践的知识,其实培根原本是知道的,只是他的话被很多中国人断章取义了,他的原句是“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那么,从知识到能力如果说动手体验是开关,能力又如何到达智慧?在这方面,可能宗教的研究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其实,智慧也是一种能力,它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和智慧相近的词汇有感悟、灵性等。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师自通,而前提是师法自然。从这层意义上,课堂应该着重考虑五个要素:兴趣、质疑、思考、集成与实践。
课堂是个什么地方?
课堂首先是一个“场”,学习场、生活场、生命场。
“课堂对于教师,是一个工作的地方。课堂对于学生,是一个生活的地方,过日子的地方。他们不但想在这里学习知识,而且要交朋友、要游戏、要打架、要了解他人、了解自我。”
北京教育学院王晓春老师认为:课堂是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交汇之处;课堂是学习与生活的交汇之处。
那么,课堂对教师的挑战也应该是考量教师如何去营造这个“场”。因此,前文里说,教师80%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点燃、唤醒、激励上,20%的作用体现在对课堂技术流程的掌握上。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高效课堂认为好课需要具备基本的六大共性:
1、学生的课。学生的课对应的是教师的课,或者说学生的课是“学中心”的课,对应的是“教中心”的课。学生的课应体现出学生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的课。学生的课,更是学生自学的课,当然这里的“自学”是“自主学习的简称”,因而自学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合称为“自学”;
2、动静结合的课。学生是个生命的“活物”,活泼好动原本就是儿童的天性,因为“活”而“动”,因为“动”而更“活”,与“动”相对应的是“静”,与“活”对应的是“死”。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人们一般要求课堂要静,静代表着秩序,而动是失序的。其实,真正的课堂要体现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无疑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该动时则动,该静时则静,做到动静相宜。比如高效课堂要求,自学时要静中有动,反馈时要动中有静,至于展示,实在应该是动起来。动又包括三动:身动、心动、身动。一味的身动不行,没有身动也不行,更何况身动的课堂至少能练就好身体!
3、师生相生的课。教育既然是人学,那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发展者的角色得到满足,师生“相生”所对应的是师生“相克”。教育不可以以牺牲教师成就学生,更不可以以牺牲学生成就教师,两者都不是人道的。师生相生意味着两者之间合作共赢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长,是班级第51名学生。而学生呢?则意味着被当做教学的第一资源被放大,人人可以为师,这就是高效课堂倡导的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兵兵合组;兵教官、官强兵、兵练官,官兵相长。
4、情感的课。高效课堂注重课堂的“快乐指数”,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课堂学习氛围不浓烈、学习参与度较低,沉闷压抑的课堂一票否决。学生的生命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课堂学习是学生成长和生活的方式,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5、注重流程的课。对高效课堂稍作研究者都知道中国教师报曾经在全国率先总结发布高效课堂的九大教学范式,其实认真研究便会发现,所谓“九大范式”都有一根主线,这就是体现在流程上的三大基本环节:“自学——展示——反馈”。一切的好课都应该是从自学开始,然后让学生最大幅度地“暴露”学习过程、学习情感、学习结论,“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情感”、“展示即暴露”。在流程的具体操作上,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生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做出反馈,千万不可把反馈理解成“讲授”,即便是讲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展示教师所谓的教学艺术!因此,在高效课堂看来,一切的“教学艺术”都应该出体现服务于学的艺术,或者是指调动学的意识,除此之外,无他!
6、展示的课。高效课堂有个别名叫“展示的课堂”,因而展示是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技术操作上,展示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要求的,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自学,就不会有精彩的展示,展示不彻底就很难组织反馈。在实际的操作上,展示又分为小展示、大展示两种。要求首先是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小领袖)的带领下,各组同步走出来“爬黑板”称为“小展示”;教师依据每组展示中出现的“共性错误”组织反馈称为“大展示”,因而还可以说小展示是“展对”,大展示是“展错”。当然展示还包含了口头展示。
一言以蔽之,只要是围绕“学”建构的课,一般都是好课,反之,无论你表演得多么精彩、讲授得多么透彻,我们只能说这是教师的课堂!
附录:李炳亭评课22条
1、想想在课堂上备受心理煎熬的不幸的孩子,老师如果不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状态,而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教学个性,无疑是卑略的。
2、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老师这个职业需要人性,需要使命感和责任感。
3、评课不应该关注教学细节,而应该追究教师教育教学的观念。
4、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民众。
5、观念不到位,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6、如果我们连什么是好课,什么是好老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样一些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懂的话,那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评课?
7、教师对儿童生命状态的漠视,让教育终于可以“伟大”到再次重新把人变成猴子。
8、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解决三个“新”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培养出新学生。中国教育的希望在新教师那里,而一定不会在传统名师那里。
9、无限放大教师的作用和教的功能,就是反教育。
10、课改说穿了就是让教师变“二传”为“一传”,让学生与学习对话。教师的作用百分之八十就体现在“把湿柴火弄干”,剩下百分之二十体现在对流程的设计上。
11、教书就是开汽车,第一步把钥匙插进孔里,点火(激发兴趣);第二部踩离合,挂档,就是自学、展示、反馈;第三步,抱紧方向盘,把握方向。
12、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无论是宝马还是桑塔纳,一旦上路,就必须遵守交规。教学必须回到有法上来,有法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有法就是教师再也不可替代孩子的学,有法就是让孩子去经历。
13、当你不可以替代孩子感冒的时候,你可以替代他学习吗?
14、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只有还给学生,才能实现分层。
15、学习就像是孩子在餐桌上吃饭,当妈的说这个菜再好吃,没有用,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尝一口,他发现好吃,他就会去把盘子揽过来的。
16、真正好的课堂,必须首先是动的课堂,每节课在锻炼身体,每节课都是体育课;每节课孩子们都在说,每节课都是演讲课;每节课都在写,每节课都是书法课;每节课都在合作,每节课都是交际课。素质教育的一切就在课堂。
17、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情感。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参加一场婚礼,我们会高兴三天,参加一场追悼会,我们会难过三天,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很多老师可以把课上得像追悼会一样,一上台就像致悼词,连续一天八场追悼会,连续搞十二年。课堂必须是狂欢的,让每个孩子乐在其中,这就是对生命负责任。
18、学生的课堂生存质量,即教学质量。
19、要重新认识主体与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杜威早就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仆人。主体等于主人,主导等于仆人。
20、重视课堂的流程,必须先学后教。天下一切好课都有共性,它的共性就是自学、展示、反馈。
21、如何评课,李炳亭五条(简称李五条):第一,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听声音,看动作,察表情,好教育写在脸上);第二,看参与度,一节课不能少于一百人次的参与,老师在评价过程当中,要评价到小组,每一小组的组长要落实到人;第三,看流程:自学、展示、反馈;第四,看效果(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第五,看师德(有没有侮辱打击性评价,有没有群问群答,教授时间超过十分钟,师德不达标)。
22、坚决反对群问群答,为什么不反问一句,换一种方式:同学们,这道题还有谁不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