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我准备要写的新书的名字。
可惜的是,我已经很难坐下来静心写作了。一是报社的工作占用了我太多的精力,二是外出的培训讲座耗费了我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岂能是一个“忙”字所能概括的。
从去年到现在,我发现我的文字是锈蚀的,可我一直从未停止过我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纵然是怎样的疲惫劳顿,但高效课堂所呈现的发展态势,尤令我欣喜若狂,如果说前几年还只是星星之火,代表着的是一种期望,那么,它今天的摧枯拉朽,席卷全国,锐不可当,则已是有良知的教育人的必然选择了。我觉得这是教育人送给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最好礼物,能够慰藉我的是,我终于可以告知我的那帮课改兄弟们说:瞧呀,我的预言得到了验证!其实,远不止此,课改的最真实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我们当初曾经的预言和判断,而是为了千千万万个中国的孩子,为了我们这个家国的未来,现在我们可以大胆再重复一句:孩子们真的有救了,中国的教育有救了!
其实,做课改的真实用意,恐怕不只是因为传统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这比较没“高度”,仅仅盯着课堂效益,影响的不就是点升学率吗?高了如何、低了又如何?我甚至越来越发现,凡是升学率高的学校,往往离教育较远!这样说,或许是我的谬见、偏见。那么,我就在前面加上“有些”字样以示区分。但,课改显然可以把课堂效益“改高”,你不能阻止效益的增长,这不符合国情,在中国你要想成就点事情,你必须建立一种“世俗”哲学,也就是首先“满足眼前”,否则,他们马上会指责你异想天开,尽管异想天开在我看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词汇,可很多人视异想天开为不切合实际的代名词。中国教育所谓的“切合实际”其实就是“升学率”,尽管我多么讨厌升学率这个被应试教育异化的“毒”词,可在当下,你却无法回避,回避了便会被很多人认为你有“破绽”,他们会刻意放大,然后一棍子抡死你,更可怕的是,就会有越来越多原本就不思考教育的人更加明目张胆排斥你,那等待你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你丧失了阵地,你被人“玩死”。那么,就从基于国情出发吧,如果你真正理解高效课堂,或者认识我们这帮人,你就应该知道,高效课堂在推广过程中是颇讲究了些谋略的,我们是在“曲线救国”,属于“迂回战术”,通过改变课堂形态,提升课堂效益,名之曰“高效课堂”,实则是在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我必须声明,高效课堂是真实的效益高的课堂,但绝对不是为了效益而效益的课堂,“一切为了效益”的课堂很多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变形,因而有些同样宣扬也在做“高效课堂”的学校,其实无非就是一场应试的“变形记”,他们在混淆和损毁我们高尚的事业,我们从未回避升学率,但我们历来的主张是:好的教育从不会为了升学而改变,当然更不会在升学中败下阵来!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甄别,教育的“火眼金睛”是只需要对他的教育做如下判断:看他的教育是否“人学”,是“升学”的还是“人本”的。
真正的教育必须坚守“人性”、立足“人本”、富有“人道”、尊重“人权”。
高效课堂教育学主张,教育即人学,它意味着教育必须“从儿童出发”,也就是“以儿童为本”,即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展示欲、创造性。
高效课堂教育认为,学生首先姓“学”、字“生”。离开了“学”,就没有“生”,这个“生”即“生长”。因而学习即生长,学习是“学”、“生”的生命成长方式。
高效课堂教育主张,学校首先是“学生”的“学校”,因而学校的一切都应该体现出学生的色彩、声音、形象和存在。
高效课堂教育认为,一切的学习和生长都不可被人为地替代包办,学校必须要让学习和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因而,学校的挑战、使命,是取决于如何为学习和生长创造、提供“发生可能”的众多因素上,如环境、动机、手段、机制等等,这样众多因素的聚合是教育教学的前提,是过程甚至更是教育教学本身,学校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生态”意义上。因此,还可以这样精炼地概述:学校即生态。
高效课堂教育主张,教师角色具有三重意义,一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是提供学习和生长条件的人,离开教师这个特殊角色的存在,就意味着有可能失去“发生”,教师是一个必需条件,它的价值体现在——是学习和生长的“可能性”;二是一个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你千万不要单纯以为教师是教材、课程的开发者,这或许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讲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学习和生长的开发意味着首先是对学生潜能、思维、学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开发,其次是对学习的开发,要敢于“放手”,大胆让学生在“在经历中体验”,去“失败中矫正”,从“感悟中成长”,再次是对生长的开发,条条大路通罗马,“人学”的教育主张是建议要从差异出发,接受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准许学生“遵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生长,要敢于让每个学生“走自己的路”,而教育教学的内容指向性则更加清晰,生活、生命、生存。三是一个信念的传播者,教师必须以自己的信念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当我们概述学校即生态、教师即条件时,其中都包含着“文化”指向,有时候,需要从“教育即信仰”的角度去领会教师对信念的传播。
高效课堂的理论支撑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杜威的儿童中心。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罗杰斯主张让儿童“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卢梭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认为让儿童学习的知识要有用处,应是儿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他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学、发现式教学等。
杜威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是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针对传统课程编制的弊端,他提出要改造课程,使之能真正适于儿童的生活,并特别强调了两个观点:第一,儿童和课程之间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关联的,“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连接起来,是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第二,“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附录:高效课堂的22哥基本概念
1、教育
一句话,教育即“人”学。这句话的隐喻是教育必须“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天性、权益、成长规律,教育必须“对儿童负责”,包括对儿童的身体负责。教育不是管制而是放手,不是囚禁而是放生,不是爱的摧残,而是自然生长。不是培养奴才、汉奸,而是培养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富有责任、敢于担当的公民!
2、学校
本报曾经以《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发现童年》为题解读过关于好学校的主张。我依然引用梭罗的这段话来说明好学校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在地里挖一个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了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据此,我们可以总结说:好学校即生态,它应该活着说必须为儿童的成长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
3、教育家
在一个以应试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当中,是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教育家”的,教育家绝对不应该是“杀人魔王”,更不应该是抓升学率的高手,离开了“育人”和“以学生为本”,是没有教育的,遑论教育家了。今天有些自称教育家的人需要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
本报曾报道《李镇西突破》,名满天下的李镇西为什么突然选择了“自我否定”?李镇西告诉了我们在一个以变革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背景下,什么样的教育人才有可能成长为教育家。那就是热爱教育、敢于超越、创新,勇于行动。教育家应该是行动家、改革家、思想家,还应该是一个对国家的未来负责任的人,而不是一味发展自己的人!
4、教学
一句话:教学生学。
教必须服务于学。
教学的一切目标、设计、环节、流程都应该围绕学来建构,也可以简称为“三个学”: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
5、课改
说穿了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以此重构教学关系。
往深层上说,课改当然不是改方法,而是改观念。因此,课改不是改良,是颠覆,是重建。
6、教师
要知道教师这个角色之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一个国家未来前途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还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教师不是控制者,不是传授知识的人,当然更不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牺牲者,那他是什么?
当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母亲都不能替代自己的儿子感冒发烧时,我们也应该知道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是体现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条件上,而不是替代和包办学生的学。
不能替代学生的学有以下三个理由:第一,学习即经历;第二,教师作为成人和作为学生的儿童,在学习认知规律上完全不同,成人是从经验出发处理问题,而儿童是必须有经历才可以形成经验;第三,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短板和认知盲区,教师唯有借助学生才可以帮助自己把短板补长!
那么,当教师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时,他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用28定律来划分:教师80%的作用是点燃、唤醒、激励学生(我解读成为李大娘报仇),20%是掌握课堂教学的流程。据此,我们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教师即条件”,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条件。
我们讲,真正的好教师一定是作为一个发展者而存在的。作为教师,请千万不要忘记这八个字:“发展学生、成就自己”,通过发展学生来完成自我成就,而不是一味去成就自己。
7、教师专业化与教学艺术
教师专业化是围绕“发展学生、成就自己”而必须探讨和达到的手段、目的,它不是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的讲授和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上,或者说不是展示和卖弄在所谓的“知识素养”,而是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上,是对学生、学情、学法的研究和指导上。
必须对教学艺术这个词予以“拨乱反正”,教师全部的教学艺术不是指教师在讲台上的表演,而是指教师如何调动、点燃、激励学生的学上,这个词被概括为“利用学生”。
8、课堂教学的流程
任何好课都基于必须是从学生自主开始的,因而大凡好课德普具有这样的流程共性: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
9、教师是否可以讲
可以讲,按照好课的三步流程,教师的讲必须是基于学生的“先学”之后,也就是在展示环节,通过学情调查,围绕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反馈。其实,不是讲,而是组织反馈!也就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10、课堂
当我们说“教师即条件”时,你也可以把课堂解读成这样一句话——“课堂即生态”,把“好学校是一方池塘”联系起来理解,其实“教室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学校的缩影”。当我们说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那么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起来,那我们还可以据此概括,“课堂即情感”。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这十个字是对我们理想的课堂最精准的概括。
11、学校文化
教育即成长。因此,学校必须为儿童的成长“创设”和“提供”条件。
文化即可能性。是为种子发芽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条件。这句话告诉我们,文化不应该是囚禁、扼杀、剿灭,是解放、开放、催生。一切的学校文化都必须基于这样的需要,解放时间、体力,解放思维、创造,解放人性、生命。我们依然再重复一遍:好学校是一方池塘,也可以说好学校是一方菜园,校长、老师们,请让萝卜、白菜自然生长吧!
12、教育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具有这样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师也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成了新教师。
13、关于四新
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
14、为什么有些老师不受欢迎
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只能培养出“旧教师”,旧教师在教学关系上,是给予者;在师生关系上,显然是作为控制者出现的,是一个“与学生对立”、“与学习为敌”的人!
15、教育质量
学生的课堂生存质量即教育质量。或者这样表述:学生的生命质量即教育质量。
16、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即学生的学习水平。
17、管理
一切管理与评价的核心都是激励,而不是惩戒!
18、好课的六大共性
(略)
19、评课的“李五条”
(略)
20、教师的教育动力
六个字:责任、角色、道德。
21、区域教育推进
课改四步路。转变教师角色是关键,唤醒教师的责任是核心,至于课改“术”的问题,实在是小儿科。
22、一些基本的规定
教师誓词、学生誓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