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如果你要建议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学,一准他会拿“语文味儿”说事。我真的搞不懂,这语文课竟然还有味儿?若是仅仅语文课有味,那么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一干老师,则显然是不太合格的;如果每一学科都需要“味儿”,为什么单单只有语文课要高深莫测地讲究味儿?
语文到底是什么味儿?有人说语文课有所不同,要体现和追求“人文性”,难道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一干课就是“狗文性”了?说语文味儿,其实无非是给“自己作主”的课堂寻找继续作主下去的理由而已,以此来遮掩真实的用心。机关算尽地发明这个词汇,并且穷尽心思地证明这个词汇的真实存在,无非是为了一个自己需要的结论,掩耳盗铃地告诉所有人——自己作主的课堂才有语文味!
其实,仔细研究新课标,你是找不出“语文味”这个词。有人说语文首先是姓语,但这个语,应该是学生的姓,让学生“语”!如果语文教师,只顾自己语,而习惯于让学生“失语”,那语文依然只是众多“工具”之中的一类。任何教学其实都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打一个不一定确切的比分,如果数学是方凳,语文无非就是张圆凳,都是垫屁股用的东西,它不可能是供在檀木厨子里让人焚香膜拜的,但偏偏有人喜欢这样说,什么语文要传承“文化血脉”,你还打算怎么再整词不?
如果独语文需要传承“血脉”,这语文则不仅是“味儿”的问题了,有可能是更加深刻的DNA或者什么了。其实,如果真的对中国文化有研究,并且能对中国的现实有所分析,应该知道,这个国家的文化说穿了就是两个字——“封建专制”,噢,是4个字呀。这种“专制的血脉”需要语文老师去传承和发扬吗?国家的未来在于创新,这个创新则不仅是指教学内容,更主要的则应该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是学校“教育文化”的创新!如果语文要传承文化血脉,那么,这个文化则必须是“新文化”,而不是腐朽、保守、迂腐、专制的文化。然而,遗憾的是100年前期待的新文化,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是奢望!
这个新文化,落实在教师的课堂上,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这个“人”首先是“学生”,其次是“教师”。现代教育的两大使命是“发现学生”、“发展学生”。而这个发现,则意味着的是“从学生出发”,认识、研究、接纳、包容、唤醒、激赏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发展观——成就学生、发展自己。而不是发展学生、牺牲自己,或者牺牲学生、发展自己!
新的课堂文化,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1、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2、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3、创造一切展示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机会!
有人非要在某某某和杜郎口之间做个比较。这样关公战秦琼的本身就很滑稽。
无法战的,因为各自的“法器”不同,前者是“教中心”、“师主体”,后者是“学中心”、“生主体”。其实,即便是这样,也早就“战”过来,是李镇西大战李镇西,前一个李镇西用前一种方式讲过《狼》,后一个李镇西是用后一种方式上的《狼》,结果迥异!不讲的那个李镇西胜了!
你可能怀疑胜了的结果。那我告诉你,师中心的课堂往往评价的是“教得如何”,看的是教师的表演是否精彩;后一种课堂评价的是“学得怎样”,看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的生成。你告诉我教师表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素养吗?请问教师的素养又是服务于什么的?教师无论怎么的表演,如果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一切和学生的学没有直接关联,并且不能指向于学生的需要,那就是画蛇添足,是多余的“脂肪”。
我再说一遍,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关键,他必须是“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师不是不可以表演,但一定是基于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用表演去点燃、点拨、引导,表演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在网上,对我观点的质疑,几乎都没太明白我想说什么,很多人一眼看到我在批评表演,立马就冲动起来,受不了可以理解,但教育问题毕竟需要我们沉下来解决。还有人这样说,你拿出节课我们看看?哈哈, 这样的课有很多,只要是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主的课就符合标准,当然,学生不具备教师的学养,有可能讲得不如老师生动传神,但你要知道,教师讲得好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把学习的权利交付学生,我相信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强于一般的教师!别再一叶障目了,我以为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争吵上,不如试着去变一变自己的课堂,教育需要行者,而不是辩论家!
如果一定不肯取消语文味这个词,那么,我就这样试着说说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1、 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3、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4、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至于,什么课堂设计、语言风格、师生对话,那都是些细枝末节。
最后,我要说的是所谓语文味,是学的味儿,关键看他是否能“发现”语文,千万别学那迂腐的母亲,设计一切、替代包办一切,那样就会害了孩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