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编辑记者们重温“我们的新思想”
(2011-06-27 23:14:4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转载 |
1、即全力打造《中国教师报》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领导力。“领导力”这个词和“知名度”、“美誉度”在实质上完全不同。领导力首先来自于绝对的“权威性”,来自于对教育教学发展的“引领”;其次,领导力来自于“专业化”程度,来自于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力”,但仅仅靠影响力远远不够,“影响力”必须转化为“公信度”,转化为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占领”和“统治”。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喊着“零距离贴近教师”,却既不了解一线教育,也不懂得课堂教学,更不知晓教育形势的变革。袁部长说课改已步入深水区,十年课改每一年都有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而我们却依然一副旧面孔地自娱自乐,自我感觉良好,何谈“领导力”?
2、即确立两大定位。
如果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研究的话,你必须正视三个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区域均衡。
很奇怪,中国教育平均每十年都会出现一个“主题词”。20年前是素质教育,十年前是新课改,今天呢,则是区域均衡。素质教育提出20年,如今依然是一个热点,新课改提出10年,如今依然是个难点,那么区域均衡未来会不会成为热点和难点?答案是肯定的。因此,谁抓住了一个阶段的“关键词”,谁就会吸引整个教育界的目光,谁能破解这个热点和难点,谁就占领了舆论和市场的高地!
所谓确立两大定位,即立足课改,抓住区域。我希望大家记住这八个字,这是我们的魂魄所在,离开了这个定位,我们就会“失魂落魄”。为什么一定要确立这个定位?我先说说我的感受。这一段,我接连去了几个省市一些地方考察和发行,发现所到之处,人家一谈起《中国教师报》,就说你们的课改报道搞得好,一说就说到杜郎口等几所课改名校上了。我觉得很奇怪,我们办报8年,头版报道了那么多新闻,可为什么人家却偏偏只记得杜郎口?这是什么原因?我个人认为,个中原因或许不是记者写得不好,而是报道题材和报道内容有问题,好比明明人家需要矿泉水,你却老是提供面包,这样的面包即便是多么好吃,对一个想喝水的人都没有意义。当人家需要喝水时,我们有没有矿泉水,这对我们的服务就是一个致命的考验。
我和校长们在座谈时,几乎所有人都提到“现代课堂周刊”。他们说,学校的课改就是跟着“现代课堂周刊”走的,是围绕着“现代课堂周刊”“读、研、用、评”开展学校教研活动的。“现代课堂周刊”办得好不好,我自己不下结论,最近,中国教育学会郭振有副会长,就高度评价说“现代课堂周刊”是《中国教师报》的一大“亮点”,肩负起了推进课改的实践使命;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王本忠说“现代课堂周刊”办得“有特色、有生机,读后受益匪浅”;初中专业委员会李锦韬则评价说,“现代课堂周刊”是中国最前沿、最实用、最体现专业水平的媒体,它将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发挥难以估量的价值。因此,“现代课堂周刊”对提升报纸的领导力,聚拢读者群,拉大发行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意义重大。离开了课改,我们很难还能有什么影响,8年的办报经历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定位区域,其实就是抓局长。刘堂江社长在郑州区域课改成立大会上对我说,一下子抓300个教育局长,我没这个能耐,我回答说我也不行。固然,《中国教师报》是服务于“教师”的,但因为我们自费订阅的读者群小到忽略不计的程度,如果我们不研究确定“消费决定权”的局长或者校长,则很难拉动市场发行.
正所谓“得局长者得天下,得校长者得市场!”希望大家能体会这句话所包含的市场秘密,唯有抓住局长、校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服务于课改!因为局长和校长是拥有“消费决定权”的那个人!
3、即对外抓好三支队伍——局长、校长、教师,围绕这三支队伍构建三种服务——服务于区域均衡、服务于课堂教学改革、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内组建三支队伍——采编、发行、经营,围绕这三支队伍,构建全员营销、身兼多职、各尽所能的传媒铁军——教育家办报、谋略家运筹、实干家做实。
在用人上敢于创设“三能机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坚决打破大锅饭、缺少管理、压制创新、推诿散漫等不良作风,强化执行力,今后凡是报社要求做的,就要检查落实和反馈,并且将反馈情况上墙公布。
4、即四种精神。
观念决定方法,思路决定出路,精神决定境界。
今天,跨入新时期的《中国教师报》人,必须以全新的办报理念,服务于媒体的发育成长,所谓四种精神,即围绕“三能机制”,构建“全员营销文化”——团结、合作、奉献、担当,全面提升全员“两大水平”,即专业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
专业发展水平来自哪里?来自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今后,我们计划每天要以部门为单位,召开业务碰头会,每周举办业务学习会,每月举办读书会或者外出培训、参观会。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希望大家能真正珍惜每一个机遇,发展才是尊严,人的发展很多是逼出来、抢出来的,要敢作敢为,不怕失误,唯有干事才会有失误,有时候失误就是进步,我们的体制决定了不能包容不干事、不作为、不创新的人在团队中存在,我们的事业决定了我们必须全情投入,敢于担当,时不我待,只能拼命去干。以后还可能需要牺牲休息时间,但我们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不作硬性规定、不强迫一定参加,但未来学习会作为员工考勤的一项和个人收入挂钩。
收入水平来自哪里?来自于《中国教师报》的征订发行和经营状况。没有发行就没有市场,没有经营就没有前景。据社里财务统计,至今我们的经验还处在亏损几十万的状况,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资能涨,可涨工资钱从何来?如果整个采编不服务于发行经营,如果不强化“服务市场便是经营、满足读者便是质量”这个核心理念,处理不好“质量和发行”的辩证关系,一味脱离市场强调质量,或者说“质量”一旦远离需求,办报便是误入歧途!
因此,《中国教师报》将强调务实和实干精神,既要敢干,更要能干、巧干,充分放手放权,任人唯“能”,打破用人壁垒,鼓励人尽其才、能者多劳、能者多得。
5、即5大项目。在元旦之前,所有部门和员工要集中精力抓发行,打一场漂亮的发行战役。元旦之后,将围绕版面内容,开发5大经营项目。
具体项目,我们还要深入论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经营不再是靠卖版面为主,而转向于提升经营品味,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利用版面、通过“资源叠加”,设计“创意项目”,转化成“客户需求”,完成“智慧型经营”。
接下来,我们在组建中国名校共同体、中国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组建中国民办学校共同体;成立三大资源性经营中心,即依托于不同版面,开发不同的经营项目,如利用阅读版组建出版中心,开发、出版、经营教师用书;依托高教、幼教版组建高教、幼教服务中心;依托于广告版,成立校庆服务中心。
每一个项目,都围绕全员营销的理念,鼓励每个员工身兼数职,旨在为每一个人创设提升专业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多种可能性,机会给了,关键在于你是否去抓。
6、六大周刊。
教育家、现代课堂、区域教育、教师生活、民办教育、高教幼教。
有人还没有完全明白这样做的意图和好处,长期以来,《中国教师报》办报定位不清晰、内容不明晰、服务不准确的“三不”始终困扰和制约着《中国教师报》更大的发展。有人说,咱指向于基础教育界的教师就够了,贪多嚼不烂,可这些年,定位于基础教育的教师我们也没看到是怎样嚼烂的。嚼烂与嚼不烂不是想当然地靠自我愿望就能达成的,而是你首先要知道第一“人家的需求”,然后“你能给人家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东西给与人家”,第三是“是否有效果”,这是促进报纸发展的“三个原则”,离开了这三个原则,无论你办不办周刊,都不可能赢得读者,所以,当下我们要面对的不是办不办周刊,而是如何办周刊,如何用内容赢得读者的考验。
六大周刊其实是一个新媒体概念,叫“报中刊”,它是在集合了报和刊两种媒体的长处,形成的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媒体,它的优势体现在“四化”上,即“新闻杂志化”、“内容专业化”、“服务精准化”、“风格独特化”。
下面,我谈谈对各周刊的定位。
中国的基础教育市场很大,这些年我们的成功其实就是锁定课改的结果,因而,“现代课堂周刊”的定位是锁定课改,“区域教育周刊”是锁定均衡、公平和优质,是给局长们提供实现均衡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的,“教育家周刊”是锁定“行走在教育家路途中”和已经成为教育家并影响着教育的那部分人的,而“民办教育周刊”,我的想法是阐述民办教育政策,倾听民办教育发展困境,帮助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定位在让民办学校有“归宿感”上,“教师生活周刊”则把现有的阅读、健康人生、杏坛春晓三块内容合并,定位在丰富和提升教师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上,“高教幼教周刊”我还在思考中,今天借此也希望大家都打开思路,多谈谈,我是觉得高教和幼教是两块大市场,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找出“穴道”,完成定位。定位其实就是取舍,也就是按照标准,要什么和不要什么,这方面我们再深入研究。
(雷振海: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