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标签:
教育 |
分类: 本报报道 |
常常,我好奇地想,正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学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他们会有哪些起步时的徘徊和选择,哪些进展中的困扰和思考,哪些几近成功时的经验或教训,甚至哪些足以或不足以向外人道的苦衷和纠结?而这一切,山西省临汾市新立中学给了我答案——
课改是新立的魂魄
一步迈进教学楼一层大厅,两侧的大黑板上赫然写满了学校教研室对各个学科组、备课组的听课评价,字迹工整,内容翔实,其中对一位初二数学老师的听课评价是:“优点:环节完整,学生习惯好,学生展示精彩,老师追问到位;穿插巩固恰到好处,指令清晰,学生真学。建议:没有重申目标,环节不紧凑,学案设计层次不够;展示欠总结,缺乏激励评价。”
在鱼与熊掌之间
课改,动起来就不难
李延杰一听就乐了。
取经回来后,李延杰立刻召开全体会议:“我们这一趟冒着雪天路滑,吃了很多苦,学来的东西大家一定要更加珍惜。”会议确定了“大研究、大讨论、大教学、大提高”的下一步工作思路。在经过一系列大容量、高密度的学科研讨会、公开示范课、研究探讨课以及赛课后,新立中学的老师恍然大悟:杜郎口中学的亮点是展示,但关键在预习,质量保证在反馈。他们以往只知道杜郎口教学流程中的学生展示,根本不知道还有预习和反馈环节。“我们当时只是肤浅地认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就是预习,忽略了把展示、反馈、巩固作为成绩提高的基础,自然事倍功半。”谈起当初所走的弯路,一位全程参与课改的老师心有不甘地说。
差一点走“回头路”
在新立中学的课改模式初现雏形后,2010年10月,李延杰又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加入中国名校共同体,以期得到高效课堂专家、杜郎口中学的名师以及其他共同体各成员校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如果上两个阶段我们还是土八路和游击队的话,加入共同体以后我们就开始向正规军靠拢了。”李延杰笑着说。
2010年11月,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来到新立学校,讲了5节示范课,同时听了学校老师的课并提出整改意见。12月,课改专家团队第二次来到新立中学评课,感觉比上次听课有了很大进步。经过两次深入的环节研究,以及研讨如何追求模式的可测可控性和过程效果的高效性后,专家团队第三次来到新立中学进行课堂辅导,学校38个班级同时开放,专家团队用一上午的时间分5个年级进入教室听课,为新立中学打出了一个满分。“他们评价我们学校的高效课堂已经基本形成模式。完全经受得住考验,并值得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了。”李延杰的语气中不无自豪。
经过和新立中学老师座谈以及深入课堂,记者惊奇地发现,李延杰所说的新立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呈现一个闭合的圆的态势。学校规定,对一个课题的学习应包括自学、对学、群学、小展示、报到、展示任务分配、展示任务准备、展示、巩固训练、小结整理、检测反馈等11个环节。这些环节作为这个圆上有序排列的多个点,不管这个课题的学习需要多少课时,原则上都要依序经过这些环节点。“教师可以根据课时量的需要灵活截取,独立成课,但在下节课必须无缝对接,直至走完这个‘圆’才算完成对本课题的学习。”为使尚未熟练操作的教师能够按时完成各个环节,李延杰甚至要求教师每节课都把环节预设时间板书在黑板上。“这就像练武一样,起步时必须按套路练习,等到成了高手,自然不必拘泥于一招一式,那时就可以无招胜有招了。”
新立经验之一:
扁平管理与捆绑评价
在新立中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使所有的到访者都眼前一亮,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和课堂相关的各种评价展示也引起了所有人的浓厚兴趣。
记者发现,新立中学所有的学生都被编入到各个学习小组,日常教学中,教师从不单独评价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优劣,而是直接评价这个小组的总量化得分,如果有一个人的分值低了,整个小组的分值就低了,这就必然促使整个小组督促每一个组员干好自己的事情,这对于增强全体学生的团体荣誉感和协作意识是非常有益的。一位班主任这样说:“老师每天量化公布早读情况、各小组的表现,每天统计每个小组的展示量化得分;每周公布最佳展示小组、早读表现优秀小组、综合表现优秀小组以及个人展示明星、进步之星、勤奋之星等;每月学校张榜公布一次。孩子特别在意每一次的评价结果!”
但对教师来说,评价可不仅仅是量化的问题,而是直接与自己当月的工资、奖金等挂上了钩。
据了解,新立中学的班主任教师每月都要对班内任课老师的听课、评课、当堂质量检测、导学案的使用情况等作出系统评价,每月还要组织学生分学科进行板书比赛,以此评定哪科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板书质量提出了要求。年级主任通过每月评价所有任课老师的教学常规,算出每一个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平均分,名次的高低就昭示了班主任工作质量的高低。学校还成立了督察室,负责督导评价全校所有年级的工作,采用扣分制抽查评价全校各年级组的日常工作。学校的初中、高中教研室负责对全校同一学科教师进行抽查评价,从而确定各年级备课组的工作情况。学校领导班子则通过抽查学科教师的工作情况,来对学科组、教研室以及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新立经验之二:
好教育不会在考试中失败
一切改革都需要靠效果来证明其方向及实施的正确与否。新立中学自然也不例外。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下,新立中学的高效课堂改革取得了让社会和家长满意的结果。
2010年中考,新立中学530多个学生参加,52个学生达到省重点中学录取线,105个学生考到600分以上,87%的考生达到临汾普通高中的招生分数线。
“如果单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课改可以说取得了圆满成功。但让我们欣慰的,远不止于此。”走在新立中学教学楼的走廊上,李延杰指着雪白的墙壁对记者说。
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李延杰笑着解释:“以往满堂灌的陈旧课堂,学生必须规规矩矩地把手放在背后熬完每一个45分钟,他们不可以随便动口,不可以随便走动,不可以随便拿‘神圣’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每节课堆积下来的郁闷与不快,他们只有在课间才能爆发,学生当然会有下课后的追逐打闹和墙壁上的胡写乱画。”
而在新立中学当前的课堂里,可谓节节都是体育课、表演课、美术课、演讲课,学生在课堂上走、站、说、论、写,浑身充满着探索的欲望,他们时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向,时而辩论答案的正确与否,时而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时而到其他组去讨教、沟通、交流。他们在爆发自己兴奋情绪的同时,也在浑然不觉中消耗着自己的体力。
“你说这样的一节课结束以后,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李延杰转过头来问我,不等我回答,他又接着说:“是休息!因为他们再也懒得高声喧哗,也不再相互挤闹,更别说在墙壁上胡写乱画。他们在课堂上已经把这些事情做得足够充分了。”
“而且这种课堂对教师的自主能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延杰沉吟着说,“现在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他们随时有疑惑就随时问,老师根本不知道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也不知道会临时生成什么样的问题。这就迫使老师不得不钻研教材甚至比教材更深的教学内容。”
新立经验之三:
“破帖”创新自己的模式
在采访中,无论是与教师座谈,还是与李延杰、翟文会交流,我都深深体会到他们对杜郎口教学模式近乎本能的推崇。“十几年的杜郎口课改发展到现在,即使有不合理的地方也早被他们随时改掉了。现在每天仍然有成百上千的人去参观学习,肯定有其过人之处。而且实践已经证明,他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对的。”李延杰承认,对杜郎口中学的一些教学环节他也曾想调整,但犹豫再三,还是全盘留了下来:“我们仅是一年半的探索,就想改变人家十几年的成功经验,怎么可能?”而且他近乎固执地认为,课改的起步阶段就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走,一点不能走样。“就像练书法,开始时就是临帖,而且必须临正楷,只有临好了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升华破帖,形成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