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磅报道: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

(2011-04-25 12:33:58)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课改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很多课改学校的感慨。

一校课改都如此之难,更何况是一个区域的整体课改?

殷都区的“价值”或许就在这里!

我们不仅要追问:他们为什么要“劳师动众”大兴课改?他们就不怕承担万一失败的风险吗,他们又是如何克服重重阻碍“排除万难”争得胜利的?

其实,对于大多数思谋课改的区域而讲,所遭遇的难题恐怕都有着“相似”性,比如区域课改的突破口在哪里,难点又在哪里?区域课改需要怎样的战略,要经历怎样的过程,需要怎样的预见性,建立怎样的激励评价机制?课改能实现理想中的区域教育均衡吗?

我们还要追问:他们改的效果如何?从课改出发,殷都区抵达了他们所期望的教改吗?他们“重建”了怎样的殷都体系?个中有什么样的经验需要和同道们分享?

总得有人去尝试!就像陶行知所说“敢垦未垦之疆域”。

殷都“试卷”的实践价值正在于此。我们相信,这些从实践中提取出来的、带着“教育体温”的“尝试”,一定隐含着一些生动深刻的启示。

且让我们一起走进殷都,为这份“试卷”做一个评判——

 

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

本报记者 李炳亭  褚清源  翟晋玉  张志博  韩世文

 

“好教师”是完成了“心灵进化”的教师,好教师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放手推动自学的教师。教师的一切成果都要体现在学生的收获和进步上。

“好课堂”必须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是生命狂欢的情感课堂,是师生相长的课堂。

“好学校”就像一座原始森林,首先是“生态”的、自然的、包容的、健康的。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学生。

“好学生”必须是身心健康的、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有着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

……

以上这些“概念题”正出自殷都区的“教育新解”。

殷都区是个什么地方?

这里是“甲骨文”的发现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是“世界级”的旅游区,然而殷都区只是一个成立不足8年的新建区。

在河南,很多人都知道殷都区有一句响亮的口号,“课改是最大的政治”。这又到底是怎么回事?

区委书记抓课改

作为一个新建区,殷都的经济基础其实比较薄弱。区委书记李南沉这样总结,经济落后在人才,人才落后在教育,而教育落后根在课堂。被人称为“教育书记”的他希望通过教育变革让殷都这样一个“行政新区”转型为“人才强区”、“经济强区”。

这位曾经有过教师职业经历的区委书记对教育有着自己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说教育就得优先发展,“优先不是喊在嘴上、贴在墙上的口号,优先需要行动,需要落实。”在殷都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体现在优先关注,优先思考,优先决策,优先执行。而这些“优先”都要体现在“优先改革”上。

为什么要提出“优先改革”这样似乎显得偏颇的口号?

李南沉凝重地说,当下学校教育在“应试”中的迷失,导致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分数”和“升学率”的牺牲品,我们必须思考教育带给“这一代人”的影响,早晚有一天他们终将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坚呀。

教改先课改。殷都区选择从课改出发,作为“教育重建”的突破口。

在殷都区教育内部流传着很多区委书记李南沉的精彩语录:

“我们推行改革,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再厌学,不再逃学,不再撕书。”

“改革不能等,我们的孩子等不起,我们的教育等不起!”

“我们要有一种气概,打不开保守的大门,就把房顶掀掉!”

“改就要大改不能小改,要系统改不零碎改,要深改不能浅改!”

在仅仅过去的一年,李南沉就写了关于课改的十几篇文章,他还亲自推荐和参与教师读书计划,他亲自领导和制定殷都区教育发展规划,尽可能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各种会议,他甚至每周都要深入课堂,和老师们一起听课评课……

殷都课改一下就动起来了。

殷都区确立的教育改革基调是:我们改不了人才选拔制度,就从区域内的教育自身改起,推行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快乐起来,不再受唯分数论的扼杀。改革的整体目标是: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幸福工作,校园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学习的乐园,培养既有仰望星空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

殷都谋变“三部曲”

殷都区教体局局长李志宇这样说:其实,大家对教育存在的问题基本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关键在于如何改,如何在行动中去“求解”破解难题。

在李志宇看来,教育需要守正出新,守正才能出新,守思想之正,守规律之正,守人才之正。为此,殷都区教体局提出了三个尊重,即尊重思想,尊重规律,尊重人才。尊重思想才能产生思路,尊重规律就是规避蛮干,尊重人才就是以人为本,解放教育生产力。

教育重在规划,贵在实践,真在效果。按照这个思路,几年来殷都教育唱响了“特色三部曲”。第一部曲是“投入”。在硬件资源整合过程中,加大政府投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该区本着“十年不维修,二十年不落后,三十年留有发展空间”的原则,在区财政只有5000万的情况下,一次性投资7500万把29所农村校合并成5所高标准的新型农村学校,实现了硬件的均衡发展。

第二部曲是“引智”。李南沉“三顾茅庐”,邀请著名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文俊为殷都区的教育发展总顾问,与姚文俊一起受聘的还有著名教育专家金耀林先生。在这个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殷都区还先后聘请顾明远、陶西平等20余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组成殷都区教育发展高端智囊团。

“我们要不惜代价推进教育发展。不惜代价,首先是在经济上不惜投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还要不惜代价聘请更多的专家、学者,而对那些不适合教书,食古不化、不思进取、思想陈旧的老师,要不惜代价地淘汰。”李南沉曾在会议上专门阐述“不惜代价”的主要含义。

第三部曲是“定道”。推进主体多元教育,探索高效课堂路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主体多元”教育思想是姚文俊校长在实践中总结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主体教育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结合。

    “一个学生可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也可能成为硕果累累的果树,也可能成为一棵歪歪扭扭的葡萄树,都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有用之材。”这是区委书记李南沉对主体多元教育思想的理解,也是他秉承的教育理想。

李南沉的教育理想和“主体多元”教育理论在殷都区得到了结合。

课改到底改什么

 

2007年殷都区作为全国教改实验区全面启动了国家级课题“少年儿童主体多元发展实践研究”。随后,殷都区正式确立了主体多元教育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实验路线图,并下发了《少年儿童主体多元发展实验研究“五个一”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姚文俊说:在课题推进层面,我们坚持的原则是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发展即成果,提出让课题小一点、实一点、新一点、近一点、短一点,最终自下而上产生了138项参考选题,点燃了全区校长、教师投入课题实验的热情。课题研究在殷都教师的心目中从此不再神秘。

围绕主体多元教育思想殷都区教体局确立的改革思路就是“五改”。

改思想,就是改变以教为中心、以分定优劣、重统一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育思想,倡导以生为本,激发主体,尊重差异的主体多元教育思想;改课堂,就是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学生发展的传统课堂,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双向互动的高效课堂;改学生,就是改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统一规范的标准件为自主、全面发展的人;改教师,就是改师道尊严的维护者、学习的统治者、知识的传授者位学习中的首席、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改管理,改命令式、挤压式、惩罚式管理为服务,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级主体自主管理新模式。

为了引领教师观念的转变,区委书记李南沉与全区教师共同读书,并分享读书感悟。他曾向全区教师推荐了《爱弥儿》、《巨人传》、《民主主义与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等教育名著,后来教体局又补充推荐《我要成为最佳的我》、《杜郎口旋风》、《高效课堂22条》、《高效课堂导学案》等图书。这些基本勾勒出了殷都教育者在课改过程中的阅读地图。

他们还拓展了黑板更大的功能。把黑板解读成知识超市的“货架”和知识成果的“土壤”。而把黑板的利用率,也作为该区课堂教学“五率”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今,殷都区中小学的教室里都从原来教室只有一块黑板,是老师的阵地,变为每班都有六七块黑板,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展示阵地,学生把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学生先点评,老师最后点评。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了语言表达、合作精神、领导能力、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双向五环”大课堂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种。课堂应该成为最大的育人场,而非知识的训练场。“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倘若学生的每个45分钟都是一种煎熬,我们拿什么来保证孩子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李志宇说。

    2009年,殷都区以高效课堂为突破口,把构建发展性教学系统作为实施主体多元教育实践的主要抓手,与中国名校共同体的课堂教学专家携手,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构建了“双向五环”教学基本模式。

主体多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殷都区发展性教学系统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双向五环”在内容的构建上是遵循“双向”与“五环”各自的功能来进行设计的。

“双向”是沿着教与学的发展方向设计内容的。学的一方是: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达标;教的一方是:导学—参与—激励—引领—测评。

“五环”是按照教学过程对内容进行构建的,即学生预习与教师导学,学生合作与教师参与,学生展示与教师激励,学生探究与教师引领,学生达标与教师测评。

如果说“双向”是按纵向构建设计教与学的内容,其核心是发展;那么“五环”就是按照横向构建设计内容的,其核心是结构。“双向五环”组合在一起就使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纵成线横成面的网络化结构。

殷都区教体局副局长张宏敏说,在“双向五环”的内容设置与实施途径上,一方面要遵循教学递进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围绕着主体与主导两个方面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三个问题进行明确的回答。

她举了一个例子,在“学生预习·教师导学”这一环节,从主体“学”的角度要回答:什么是预习?预习什么?有哪些途径和方法?从主导“教”的角度要回答:什么是导学?导学案怎样编写?学生在预习时,教师的导起什么作用?导学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在殷都区中小学的课堂上,有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就是导学案。在这里导学案是集导学、导思、导读、导做为一体的学习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其间有对学习过程的一步步指导,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引——“方法一点通”、“展示小锦囊”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捕鱼”的方法,有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激发和鼓励的话语——抓住机会,大胆展示,参与就是成功等。

同样在这里的课堂上,学生之间没有差距只有差异。“把某一个学生说成是差生或者后进生,是对人格的不尊重。”姚文俊说,“人的潜力是无穷尽的,各有所长,表现有差异,这种差异是财富。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孩子,也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孩子。主体多元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机会和环境,达到‘人人成为最佳的我’的目标。而实现主体多元教育的核心环节,就是高效课堂。”

说起教师在高效课堂上的角色,殷都实验小学李凤茹老师说:“一要当倾听者,倾听学生在说什么,思维跟着孩子走,此时无声胜有声;二要当点拨者,当学生的说法出现偏颇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及时点拨,让学生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三要当煽动者,把课堂学习的氛围煽动起来,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四要当干预者,掌握好课堂学习的大方向,当学生走偏时能及时引导回来,当学生争执不休时给出明确决断,干预而不干涉,心中自有青山在。”

姚文俊告诉记者:“主体多元教育思想融主体教育思想与多元智能理论为一体,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精神需求,不仅愿意学,而且会学;不仅学习课本知识,而且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懂得知识是怎样来的;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对传统教育的颠覆,是一种从思维到行为的质的变化。”

课改需要什么机制

评价是武器,区域课改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李志宇提出了区域课改的三个主体论,即“教育局这个层面上校长是主体,校长面前教师是主体,教师面前学生是主体”。这是一个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在具体的做法上,殷都区同样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创新。

比如从2010年起全面实施的工作项目化管理,把被认为软指标的教育工作,分解成为一个个工作项目,明确措施、时限、责任人,并实行台帐督查,跟踪问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比如构建全面的主体多元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校评价方案、学生评价方案、教师评价方案,从根本上引领和保障主体多元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针对学生的“无分数评价”体系课题研究,研制了出具有殷都特色的“学生多元评价方案”,实行“三考”,融考试、考核、考评为一体,实现了由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的转变,实现了“解放学生的同时解放老师,给老师松绑”,还原学生本该拥有的快乐学习生活,还给教师工作的幸福!   

当然能够推动殷都区域课改不断深化走向深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机制就是他们实施的“一线工作法”,即教体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全体教研员包校到班,深入一线指导课改,让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难题在一线突破、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形象在一线树立。 

就拿教科研工作来说,“教研员包校制度”规定,教研员的任务包括:(1)课题研究。每个教研员根据学科特点,抓住课改中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确立研究内容,向教科所申报课题,把驻点学校作为试验点,组织带领课题组成员有效开展研究,带动学校,培养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解决课改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点带面,辐射全区;(2)备课上课。每个教研人员要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帮助教师备课、上示范课,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思考,在实践中寻求突破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学科教学。具体工作由所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3)参与教研。每个教研员在驻点学校工作期间,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为学校的教研工作出谋划策,促进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另外,教研员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区教研室和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对教研员的管理则实行双重管理制度:教研人员接受教研室和所在学校的双重管理,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服务学校,恪尽职守。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开展课题研究或教研活动。教研室有中心工作和上级部门有其他工作任务时,需要教研室主任批准后离开学校。此外还对教研员一线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待遇、考核制度、考评制度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正是“一线工作法”使得殷都教育的教科研工作迸发出了无限的生机活力,成为学校课改的重要支撑。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殷都教体局为适应课改的需要将区教科所、教研室、培训中心三个业务部门进行了合并,成立了教科培中心,这一机制本身也发挥着巨大的优势。一年多来,教科培中心坚持“一线工作法”,蹲点驻校,和一线教师碰撞交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课改中的“三大重点”(导学案、小组建设、当堂检测)和“三大难点”(小学科、大班额、低年级),共立项134个课题,发挥教研员引领带动作用,以承担的课题为抓手,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学科课型,根据学科规律以课型促特色,深化课堂教学,固定重点学科、年段课型,发挥区域课改优势,通过区校两级自研,课改难点突破,中小学各学科共研制出43种课型,学科、年段特色初步形成。

 

改的效果如何

 

改革是有风险的,总会有人抱有这样的担心:学生快乐重要还是分数重要,这样改了学生考不好怎么办?如何与现行应试教育体制接轨?

对此,李南沉在改革初期的动员大会上曾说,在改革的初期,不以分数论高地,调整评价方式,新的方式尚未掌握,旧的方式丢弃了,就像学骑自行车,开始可能会摔倒,可能还没有走路方便,但是,坚持学下去,摔几脚,就会掌握骑自行车的技术。

殷都区开始探索改革评价体系,首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进行“手术”改革,主要目标是从分数开刀。他们使学校考试实现了“六大变脸”:变一张书面考卷为多元测评;变统一监考为诚信考试;变百分制为星级制;变分数排名为成绩密封档案袋,单独向学生反馈;变以分数论英雄为多元评价;变学生只注重分数为注重错题分析和错题改正。

他们制定了无分数评价方案。无分数评价是从观念上淡化分数,从操作上用等级取代分数,无论是课堂检测、单元检测、作业批改还是期中、期末考试,无论是口试、笔试还是其他考核、考评,一律不出现分数,取而代之的是等级和各类标志,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改进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北蒙小学是殷都区最偏远的学校之一,校长孙志勇给记者讲了一细节:课改之前,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为每一位老师配发两盒“润喉片”,嗓子出现病变是一种常态。如今,老师们走下讲台,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点拨者,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学生们真正学会了自主学习。

在洹滨学校有一个现象,校长见到教师和学生会主动问好,主动打招呼,在行动中传达着高效课堂的理念。“现在,教师上课首先向学生问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凡事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师道尊严已经发展为师生和谐。学校以师为本、教师以生为本的理念成为了大家的自觉行为。”校长元文松说。

像这样反映课改变化的细节还有很多。如今,在殷都区的课堂上,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达标,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导学、参与、激励、引领、测评代替了原有的教学方式。这种主体多元高效课堂理念系构建的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让师生的生命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

“两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羞怯的小女生。那时,课堂上听不到我高谈阔论的声音,看不到我英姿飒爽的身影,感受不到我充分饱满的自信……很多次,我都因为没有勇气站起来而责怪自己,怪自己的无能。

现在,我变了,变得活泼开朗,变得亲切温和,变得幸福快乐。如果说以前的我是一只怎么飞也飞不高的小鸟的话,那么现在的我就是一只可以在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的雄鹰;如果说过去的我是一朵凄楚的含羞草的话,那么如今的我就是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是您,高效课堂,改变了我,教育了我,丰富了我,让我可以不断的超越。”这是育才中学学生范林林在日记中写下文字。

该区焦邵村小学六年级学生李张瑞在作文中写道: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老师的言语更是不可置疑。而我们学生呢?学生有问题却不敢问,也不敢提,更不用说上台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了。但高效课堂却打破了这一现象,它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真正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真正地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兴趣,让我们在快乐中汲取了知识。

育才中学七二班范艳梅说我最喜欢的要数展示环节了。自主学习后,各组把最难于理解或认为最有展示价值的题目写到版面上,以备班内展示。每次我都会选择最有难度、最有挑战性的题目,带领我的团队一起攻克一个个堡垒,那种喜悦和兴奋,那种成就感不是语言能够描述的。在展示时,每次我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大胆、大声、大方,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我认为,展示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锻炼能力的最好的方式。

“正是由于老师的‘闭嘴’,学生才感到‘安全’,才敢于如此的‘放肆’。”殷都区教学总顾问、教科培中心常务副主任金耀林说,“作为老师要善待和宽容学生发言的错误,创设和营造敢说的语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有学生在课堂心理是安全的、人格是安全的,教学的民主才能有意义。”

安阳外国语小学五年级2班吴立群同学的家长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自私、专断、任性——独生子女综合征是让我们家长感到头疼却又手足无措的一件事。高效课堂让孩子们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每个孩子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靠团队’的理念。我发觉自己的孩子变得大度了,和小伙伴在一起懂得了谦让。想不到,团队的力量竟然如此神奇!”

“我教了17年数学,只会两种通分方法。在高效课堂上,同学们却研究出了6种通分方法,让我惊喜!”殷都实验小学六年级7班教师卢红娟说:

安阳外国语小学老师杨红梅曾在以篇题为《给自己一个成功的支点》的文章记录了自己成长心路历程。这位原来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言的年轻教师,在高效课堂实践过程中,从孩子们的精彩展示中收到感染,一直努力突破自我。她在文中写道:“我破天荒地再学校组织的一次漫谈会上,作了一次“语无伦次”“声音颤抖”的即兴发言,正是这场看似不精彩的发展,成了我的破冰行动,成了我成长的新起点。”

殷都实验小学教师孙巍的话充满诗情画意:“主体多元高效课堂让我们心中压抑的热情、渴求出现‘井喷’,每一节课都是我和孩子们生命与智慧含苞绽放的过程。化用冰心老人的一句话:主体多元在左,高效课堂在右,在成长之路的两旁,我们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使一路上穿枝拂叶的师生们,即使走过辛劳,挥洒汗水,却洋溢着快乐与幸福……

改是系统工程

主体多元教育在课堂上实现重大突破,但殷都的课改没有仅仅局限于课堂。按照李志宇的说法,课堂要高效,工夫在课外,我们要培养的是将来走上社会能够走得更远的人。

“我们要有大教育的理念,要把课堂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仅限于那么几间教室,要让学生走进企事业单位,走进农村社区,走进田间地头……让孩子们体恤寒苦,洞察问题,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有理想信念的人,有仰望星空兴趣的人。”李南沉希望我们所做的教育应该是大教育,是完整的教育、系统的教育。

在这种背景下,全区学生成立了800多个自主管理组织、280多个社团,做研究,搞竞赛,全程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人们能看到,校长助理主持校务工作有条不紊,学生督学认真细致不留情面,班级银行一板一眼帮助理财……学生当家做主,点燃了火热激情,校园里一切都更鲜活了。

殷都区还确立了20余家单位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孩子们深入生产、生活一线,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饭菜是怎么做出来的、果实是怎么结出来的。

与此同时,教体局还倡导学校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开发学生喜欢的课程,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铁西路小学提出了“文武兼备、身心两健,人文见长,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并开发了《甲骨文与中国文字》、《甲骨文与中国书法》等校本课程。梅东路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数学思维训练》体现了了解身边的数学问题,学有用的数学思想。

殷都实验小学科技馆有50余套科学仪器,是学生最喜欢的地方。这里还陈列着同学们的课题结论、小成果报告、小论文作品等,如《小学生零花钱情况研究》、《小学生QQ文化》、《关于白色垃圾污染问题研究》、《小学生家庭书刊存有和利用的调查研究》……

社会大课堂系列活动是该校一项重要的校本课程。为了更加贴近历史,增强作为安阳人的自豪感,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殷墟同乐北区考古发掘现场”,这样的参观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古迹,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切。

    “社会实践大课堂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同样也是培养学生乐学的重要途径。”李志宇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