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长眼中的中国教师报人

标签:
教育 |
分类: 转载 |
“铁军”零距离
文/平原五中 袁建国
中国教师报提出了“打造一支有信仰的传媒铁军”,加之其早就有“全国第一教育类媒体”、“中国教师自己的报纸”、“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等多重美丽的光环,更使我心生景仰。
不知道哪里来的福气,2011年3月2日上午,我正在教室听课,收到了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郭瑞老师的短信,邀我参加现代课堂周刊首期校长沙龙,欣喜和激动自不必说,便欣然应允——我终于可以零距离接触“铁军”了。
3月16日报到,3月17日一整天的沙龙活动,让我领略了“军人”的风采。
敬业、热情的郭瑞老师
和郭瑞老师未曾谋过面,但我知道她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今年元月七日晚上九时一刻,我收到郭瑞老师的邮件,说我的一篇稿子被录用,让我发一张个人生活照过去。我真的想不到编辑们这么辛苦,八小时之外还在工作。后来经常登陆郭瑞老师的博客,才知道她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晚上加班已成了她的工作常态。
16日动身去北京前,收到了郭瑞老师的短信,问乘什么车、何时到京。我回复说“北京南站下车,然后打车,四点钟左右到报社”。很快,郭老师便发来短信,建议我乘地铁4号线,新街口下车,然后再打车。北京南站在南三环,报社在北二环外边,乘地铁过去,省了几十块钱的路费不说,还节省了许多时间——郭老师想的真是周到。
下午四时零七分,终于见到了美丽而文静的郭瑞老师。郭老师先道声辛苦,然后沏茶倒水,甚是热情;寒暄之后,便直奔主题:对现代课堂周刊有什么意见、建议?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什么体会、困惑?……我是一个比较怯场的人,但到了中国教师报,见到郭瑞老师,竟然产生了一种“到家”的感觉。我知道郭老师工作繁忙,简要谈了自己的想法后,便建议郭老师该忙什么忙什么,再来报到的校长,全权由我接待。郭老师冲我歉意地笑笑,忙着准备会场去了。一个下午,几个学校的校长,都是由我接待的——我俨然成了中国教师报的主人了。
忘我的梁恕俭老师
用“才华横溢”来形容梁恕俭老师,绝不为过。他也是凭着过硬的“笔杆子”,今年年初从一名语文教师“荣升”为中国教师报编辑。
我是通过博客熟识他的。他的文章内容鲜活、文笔流畅,因此他的博客博友甚多,关注度甚高,点击量甚大。
这次参加沙龙活动,我又见识了他“现场速录”的本领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一整天的会议,梁老师始终端坐在电脑前嗒嗒嗒的打字,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会议结束后,他才伸了个懒腰,对郭瑞老师私语:连记录带整理,一共两万多字。声音虽然很低,但我们都听得非常清晰。一位校长既敬慕又忧虑地说:
“您这样做不是在透支生命吗?”
“是啊,我也是经常腰疼脖子疼的。不过,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最精彩的文章呈现给全国的读者。”
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敬佩梁老师的思想境界!敬佩中国教师报的慧眼识金!
高效的韩世文老师
韩世文老师是区域教育周刊的编辑,并未参加我们的沙龙。午餐时,他协助郭瑞老师接待我们,他优雅的谈吐及对中国教育睿智的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闲谈中,我提到了我们平原县的初中进城工程及由此带来的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迅速提升,韩老师如获至宝,当即索要了我们局长的联系方式,并立即发短信邀请他参加后天的局长沙龙。遗憾的是我们局长安排了别的工作,临时不能脱身,没能参加这次活动。但韩老师对工作的负责和高效,深深地感染了我。
“铁人”李炳亭主任
李主任的“铁人”形象,我在《李炳亭印象》一文中已经提及,不再赘述。
3月21日晚修改完《印象》一文后,已近零时。登陆李主任的博客,发现仍在线上,便发了一个纸条,请李主任抽空看看文章,指点一下。没成想李主任竟马上登陆我的博客,并且进行评论:“谢谢,过奖了。我只是觉得今天的孩子太可怜,需要我们这些做爹的、做叔叔伯伯的去想点办法尽可能让他们轻松点、快乐点,如此而已。谢谢你们学校的课改!”
真是铁汉柔情!柔情铁汉!
我看了看评论的时间:3月22日零时51分19秒。
会议间隙,我到编辑部转了一圈,本想再找几个编辑“采访”一下,进一步探寻“铁军”的工作作风和“军人”们的内心世界,但看到编辑们一个个忙忙碌碌的在工作,没忍心打扰他们,只在编辑部里留了个影。回到平原后,我马上把照片打印出来,摆在了办公桌上,并在照片的后面郑重其事的写下了一行字:有这种精神,何愁教育不强,何愁国家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