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炳亭
李炳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3,290
  • 关注人气:30,2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题讨论

(2011-02-17 12:46:47)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效课堂

欢迎大家赐稿。

话题: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

字数:1000—1500字;也可以用精炼的短语加以概括,字数不限。

务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以便于我们刊登。

 

 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

   德可乐利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他强调说:"学校如能方便儿童为现代生活作准备,那么,它即可达到普通教育的目的;学校如能在实践上使儿童接触一般生活,尤其是社会生活,那么,学校的这种准各即能成功。"因而,德可乐利要求学校应该同社会密切地结合起来,学校教育的内容应该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那里,教室就是活动室,实验室和车间,儿童可以通过自由的、自主的活动学习学科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了解社会生活,了解与其相关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获得经验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德可乐利把学校生活分成3个部分:上午从做读写算的作业或其他练习开始,随后是以兴趣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活动,下午做手工或学习外语,有时也组织儿童旅行、参观工厂、艺术馆、博物馆。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 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 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夸美纽斯还认为,教育应当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他发现,"有些人是伶俐、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此外,他还要求学校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他说,"今日教育不可能再局限于某个阶层,它必须是全民的教育,惟有这样,才能发生效用。"就高等教育而言,雅斯贝尔斯特别强调要破除阶级的障碍,真正按能力标准把最好的学生挑选出来送大学深造。据他统计,1700-1860年间,德国的名人有83.2%出身于上层阶级,只有16·8%出身于下层阶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要给每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具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且使每个人遵守"神圣的、不容争议的、不可动摇的行为准则。"

   皮亚杰认为,培养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是认知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他说:"教育的 最高要求应该(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智慧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存记亿,是培养出智慧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之才。"因此,他反对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的做法。在皮亚杰看来,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儿童不应该再是消极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而要学会如何思维。
    皮亚杰还认为,培养儿童思想能力的重心是培养创造性和批判能力。他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第二个目标是形成有批判精神,能够检验真理而不是简单接受所提供的每件事情的头脑。"可见,皮亚杰把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批判能力放在了教育最重要的位置上。
   朗格朗指出,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中的人,是担负着各种责任的人,简言之,是具体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