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冷看“教”与“学”

(2010-11-15 21:12:23)
标签:

教育

分类: 转载
  自古以来,“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也是一线教师或教育专家经常谈论和研究的话题。在大多数人看来,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更好的“学”,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老师们的工作中,把如何“教”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

   然而,在李炳亭的《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一书把“教”与“学”当成是一对矛盾。书中这样论述:在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上,在一个为教师设计的课堂上,教和学成为两不相干的各自体系,可怕的是,教师的“教”注定是课堂的强势方,必定是课堂时间的争夺者。当我们无法让课堂变成“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时,“教”显然根本不可能等价于“学”,“教”努力有可能变成对“学”的毒害。

  是呀,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有多少教育界的同仁,还正在演绎“教”的故事呢?而且这种演绎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武装下,大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李炳亭说,在一个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课堂上,也许教师的“教”同样可以让学生“会”,教会的“会”有可能是一个“泡沫”,甚至是一种假象或者骗局。当一切知识离开了学生的“经验”时,这样的“会”有可能是一种用来掩盖陷阱的“草本”,一旦需要检验学生的运用时,则难免会让学生“失足”落入一场人为的灾难中。

在工作中,我时常发现,课堂中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在教师的反复强调后,学生的作业会做了,问题“能”解决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会把这些简单的知识抛到九宵云外。比如,在数学课上讲的长方形的面积或长方形的周长,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到考试时,还是有那么多的同学不知道怎么做题,原因何在?

当知识靠老师的搬运得来时,这样的知识至少是“无根”的,没有来源的,当然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师的“教”常常惯以成人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意志来替代学生的意志,强迫学生按照约定俗成的的模式去全盘接受,全然不顾学生的个性和天性。这样的课堂违背儿童的个性和天性,违背学生的愿望和主观意志,学生“学”到的知识能牢固持久吗

时下,最流行的词汇就是“有效教学”了,课堂上违背学生意志和愿望,把老师个人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课堂缺乏学生人个性和天性,缺乏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这样的课堂会有效吗?

谈到高效课堂,李炳亭在书中这样阐述:高效课堂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具体在课堂教学上,它是对“人本”的回归,对“学本”的尊重。什么教育,离开了“学”这个主体,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学是教学的灵魂,“教”服务于“学”,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怎么学。课堂上,老师必须激发“学”的兴趣和热情,变“教”为点拨和指导,变“灌输”为启发和激励,变重视结果为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变接受为主动,变继承为生成,变苦学为乐学……

由此看来,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必须改变“教”与“学”的矛盾关系,要让我们的课堂努力挣脱“教”的束缚,努力促使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让“教”退化成学生的“辅助”手段和催化剂,让学生尽情发动每个人的“小马达”,进而飞速转动起来。把我们的课堂真正变成“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