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招,请少点歧视

(2010-07-13 20:19:5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现象

   北京是中国拥有211大学最多的地区。按照北大、清华在京的招生人数计划,抛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不谈,在北京上北大、清华什么的,远比在京外的山东、河南这样的省份上个当地的一本简单得多。

    早在几年前,有些省份的考生就对北京学校炒作多少上考上清华北大深为不服,甚至还发生过青岛市的某考生竟然要起诉教育部。理由很简单,同样是高考,考同样的卷子,凭什么同样的分数在外地连个三本也不,而在北京却可以紧着挑?有人说,这明摆着的事实可不是“升学不平等”这般简单,而是对北京之外的“农村人”的蔑视呀,更有公共知识分子为那些每天翻山越岭、背着干馒头去离家多少里之外求学的山区学子鸣不平。

   现实也的确是这样,那些农村长大的孩子,如果一定要与北京的考生相比,无论是在生活条件、受教育的经历、教育质量诸方面,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我们能念想着这些,或许会对这样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多一点怜悯和关照。可我们没有怜悯也罢了,却又为什么在高招时却还要想法设法为难他们,甚至即便是他们比北京的学生多考多少分数,才肯录取,这样歧视性的倒挂,难道真的就不怕会伤害农民兄弟的心?

  可负责录取的人不怕这些,因为他们生活在北京,远离乡下,既然胳膊肘子不能向着外省拐也罢了,却又冠冕堂皇地摆一大堆“正当”理由,说什么“别看北京的孩子考试成绩不行,但发展潜力大。既然农村的孩子发展潜力小,却又只会考高分,那北大清华干脆就办成北京考生学校就是了,或者注明,非京籍高分不招字眼。当北大、清华飚着风很不像话地向北京考生倾斜的时候,连温总理都看出了些许猫腻,他曾经问有关人士:北大的学生为什么农村孩子越来越少?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得知那些权威人士是如何答复总理的,总理对他们的答复是不是很满意?

    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考生素质高是理所当然的。对于那些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考生来说,他们不懂环保、低碳啥的,似乎责任不在他们,如果环保低碳就代表素质的话,当然不能讥讽乡下孩子的素质过低。我当然不是批评北京的学校搞环保,现在又一窝蜂地研究低碳是错的,你北京人就该研究环保和低碳。因为污染北京城的恐怕不是那些从未涉足过北京的乡下孩子,他们倒是想污染,可没有机会,更没条件。你北京人治理自家人污染的北京原本是天经地义的本分,是在补偿自己曾经的过失,属于“戴罪立功”,又岂能把过失当光荣?

   低碳?这个词和乡下孩子有什么关系呢?祖辈生活在山区的后生们,连同他们依旧苦难的父兄先祖,每日里面朝黄土,既不开车上班,又不熬夜看世界杯,生活何时没低碳过?人家院子里的空气是甜的,水是清的,菜是刚从地里摘下来的。

  他们多么想高碳一回啊,但他们实在无能为力。当他们穷全家之力,意图通过供孩子上学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时,好了,我们开始给他们设置栅栏了,而那些精心设置栅栏的人,不过是刚刚忘记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现在却又借此侮辱自己的同胞寻找城市人的尊贵了。我可怜的乡村,每当我在城市里,看见无数趾高气扬、怀抱着卷毛宠物的城市及女人对着民工们投以鄙夷的目光,轻蔑地撇着嘴角的时候,我的心都在为这个国家拥有如此这多浅薄的子民而破碎,这个时代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时代。

  毕竟有些人对曾经倾囊奉献给新政权的农民兄弟们还残留着一点良知,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尽管这样的良知也仅仅体现在需要时候才出现的“命题”影视剧里。每一次,当我看见那些特型演员们,模仿着一些人的口吻来许诺和收买憨厚的乡亲们时,我都禁不住寒心,为了不饿死这个国家的希望,他们真的是节衣缩食倾其所有了,我们欠债太多了,我们欠她们奶水、煎饼、鸡汤、大红枣、小米,现在我们有能力偿还的时候,却忘记了偿还,反过来恩将仇报,歧视和侮辱他们的子孙了,我总在想,当年那些母亲、兄妹、大叔大娘,要是与今天的城市人一样,还有没有今天的中国都很难说。如果今天我们还有点人性,还懂得点感恩,我们呢就不该这样。就像今天的高招,你可以拒绝那些素质不高的农村孩子,但你不能把素质不高的责任强加在他们身上,因为我们从来没想多给他们些回报让他们高过,也从来没有让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待遇!

   在北京,动辄花几亿元建一所学校不是什么秘密;在北京的高中,面对全国挖名师恐怕也不是什么秘密;在北京,那些天赋较高的外地生源,被某些人巧妙地以资助的名义弄进来参加高考更不是什么秘密。

  北京素质教育喊的最响这是事实,但北京历年炒作状元也炒得最兴致盎然。北大和清华可以拒绝农村孩子,只招收北京市的高素质,我们以为这样中国的教育就有希望了,以为就离诺贝尔老爷子不远了,可几年下来,让人遗憾的是,北京教育所展现出来的保守、顽固、无法无天却愈演愈烈,外省早就不准许收择校费了,可北京却依然在明火执仗地大收特收,难道果真刑不上大夫,北京是首都就可以活在教育法律法规之外?

    中国的状元排序好像搞了不止十几年了,累计下来中国有了一批状元郎了,当然也包括北京籍的状元们。如果说别的地方的状元都不太争气的话,那按说北京的状元应该行,如果北京的状元能撑起中国教育的门面,那北大清华无论怎样倾斜北京人恐怕理由都很正当。可北京的状元也未见行,要是行北京的状元郎岂会被美国11所大学的集体拒绝?要是真好的像宝贝疙瘩那般,对一向求贤若渴的美国来说,早就挖角了,可人家横竖不要,这当然不是状元郎一个孩子的“失败”,而是咱们的教育整体的失败,咱挖空心思培养出来的“人才”,人家不去稀罕,看来中国与美国,北京与11所美国大学,对于人才的视觉不太一样,看来咱只能袭击宝贝下去,留着自己培养了,我真心希望北京被拒的状元就冲着这样的“歧视”争口气,未来捧个诺贝尔给傲慢的美国大学瞧瞧,但我不乐观地估计,没太大希望,中国现在的大学,就凭这那些只会抄别人论文的教授们培养不出来诺贝尔奖,美国拒绝北京的状元,和北京拒绝外省人没什么两样。

  北京的教育人该清醒些了,别再炒作状元了。

  今年在山东和广东两省,均已把高考分数列为考生自己的隐私,严禁公布。而北京却依然不识时务甚至在和时代作对,依然在大肆炒作高考,这北京人的素质教育看来不太素质,甚至尚属应试教育的初级阶段,如果北京仍然在炒作高考状元,并以此作为办学的质量标准,那我只能说北京身为首善之区却教育不善,一旦北京不能引领着中国教育发生变革,那实在是很遗憾的事,其实,这几年就一直处在这样的遗憾中,在北京,除了谈教育改革,真想动一动、改一改,那几乎不是流血而是丢命。去年,当总理去35中听课,并且连续对可他教学表达不满时,我以为北京立马会开始课改的,遗憾的是北京名校太多,又自恃引领和代表着教育的先进性,因此课改在北京没有市场,但总理又要求改,怎么办?那就喊一喊掩耳盗铃,咱不改不是一样能培养出状元吗?可北京培养的状元,人家看不入眼,这回北京教育的脸丢大了。我估计北京还会继续炒作状元,即便全国都不炒了北京也会炒,不炒,北京教育拿什么维护皇城根的尊严,这和那些前清遗老,丢了王权却依然要提着鸟笼子以此维护王爷的架子差不多,北京教育需要一个鸟笼子端着。

  北京教育炒作状元是典型的没落王爷心态的折射。北京人要面子,却也最忌讳被人揭短。北京教育人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恐怕会让北京教育渐渐风光不再。炒什么呢,北京几乎都要普及大学了,原本是一件能让万家欢乐的事,却不经意间被全国人一眼看破了皮袍下面,那里藏着的东西是什么?是北京教育的小格局

  还是要公布《北京青年报》的一组数字:今年高考,北京市考生8万人(比去年减少2万),但今年的招生计划却比去年有大幅度提高,预计今年高考录取率将达到84.6%。北京这样的录取率,又要让那些被干粮只会苦学的农村娃儿酸溜溜了,可没办法,相信没谁会提北京的意见,首都当然需要体现出首都的优势,我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我也希望北京,能真正像我们队它期望的那样,去承担这个民族需要它承担的东西——而不是拿几个状元炒作,或者把学生培养成人家都不要的稀世珍宝,北京教育需要具有首都眼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