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民办学校,不为应试教育所羁绊,能自觉反省当下教育的积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走出一条新路,并能志存高远,努力趋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图景。——这就是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一所有着自己教育理想的学校,一所能给人带来很多启迪的学校。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
走进新知,感受最深的是溢满校园的读书风气。校长徐翔就是一张书香浓郁的名片:气质儒雅,谈锋甚健,话语中不时冒出一些极具智慧的语句轰炸着你的思维。偶尔,他会停下来,旁若无人地摆弄起手机,然后歉意地一笑:“我不是在发信息,我是在记录你们的有价值的话。”他的数量庞大的私人藏书向我们诠释着“品位”一词的含义:全套的“二十五史”、全套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套的古今中外教育专著……。读书改变了徐翔,这个我同届的校友。毕业以来,将自己浸泡在书中二十多年,从外表到灵魂都透着书的芳香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改变人生”这些尽人皆知的道理,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谁又会把它当真。徐翔是个认真的人,他挚爱着书,同时又挑剔地读着书,努力去读那些有品位、有思想的书,去关注那些在人类文化谱系中达到顶峰的作品。这些作品导引着他,使他从一个求知者成为一个思想者,最终成为一个践行者。在行走的路上,书籍又始终陪伴着他,启迪着他。“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他从沈从文的书中找到了办学思想;“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从杜威的书中明确了办学方向;“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让学生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他从爱因斯坦的话里悟出了教育的真谛;“不在显赫处强求,而在隐微处锲而不舍”——他从荷尔德林的话里汲取了前进的动力……正是在这些人类思想精粹的引领下,当别的学校日益变成在学生与成绩之间摇动的钟摆时,他为学校植入了思想的种子,并努力使它成长为一颗充满生命活力的树。他的读书的习惯又直接惠及了教师,定期推介作品给教师,读杜威,读卢梭,读《大学》,读《学记》。定期印制《新知活页文选》,既有教师版,又有学生版,使学校成为一个读书的乐园。这样的读书之风在学生中带来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走进八年级的一个班,恰好是读名著《水浒》展示活动,人手一册版本不一的原著《水浒》,每人争抢着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或情节简介,或人物评价,或想像拓展……优美的语言、奇妙的想像、独特的见解无不彰显这群小读者对原著阅读的精度和深度。当我们大多数教师还在为学生真读或假读名著而头疼不已时,对这样的课堂曾怀想过一二吗?书香,是一个学校的真正底蕴;书香,展示了一个学校的真正魅力。学校就该是读书的地方!可是在我们的很多学校里,校长是不想读书的(最多翻翻《读者》之类的大众读物),教师是无暇读书的(最多翻翻教参之类的专业书籍),学生是不许读书的(只许盯着课本之类的“有用”的书),这样的地方,还能称为校园吗?
我的课堂我作主
与传统课堂相比,新知的课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生六七人围坐,分组学习;墙壁四面全是黑板,学生在黑板上自由书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没有讲台桌,教师穿行于学生之间,相机引导点拨。这种来自杜郎口的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我们很多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号,是我们时尚课堂的标签;也有发自内心地想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但结果往往难以如愿。其症结在于,这种学生的自主是教师激发的、唤起的、施予的,而不是来自学生自身。正如一个奴隶,主人给予他再多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彻底消除其奴隶的身份,让他自己做了自己的主人,他才能体会到自由的甘甜。新知的课堂正是如此,首先在课堂上彻底打碎来自教师方面的禁锢,教师没有了讲台,只能以帮助者的身份出现。然后小组围坐,四面黑板,随意书写,自由交流,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交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在这种心态下激发出来的自主才是真正的自主。为了让这种自主有序发展,他们探索了自己的课堂学习模式:自学·交流。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自学,有了真实意义上的“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他们还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效益的提高,从根本上说,不在于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而在于如何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他们在追求着“无招胜有招”的更高境界。从学生的表现看,他们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效是毋庸置疑的,但惟其“有效”,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困惑:如果课的本质原来是这样的话,那是否意味着过去我们都走在一条错误的道上?无数教育专家的探索,无数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们的精彩的课例,无数教育刊物发表的关于课堂研究的文章,无数教师至今还在倾情投入的实践,是否都是建立在沙地上的楼阁?“你们觉得我这样搞行吗?”徐翔也不时地向来访者也是向他自己发问,“但至少说,大方向是对的”,他转而又自我安慰说。
比教学更艰难的任务
杜郎口模式的产生源于对教师的失望,他们认为与其费力去提高教师素质再转教学生还不如直接让学生自己学来得直接,于是他们让教师闭上了嘴巴。这虽非学生主体意识的自觉苏醒,却无意中触及了事物的本质:学习原来是学生自己的事。主体被唤醒了的学生发挥了极大的能动作用,创造了教学的奇迹。这也将教师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我们当前奉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存在竟成了学生学习的阻碍,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率的提高等方面,教师的努力恰恰起着相反的作用。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空前活跃,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像一个边缘人甚至是多余人,也有一些教师渐渐跟不上学生学习的节奏,他们的知识半径笼罩不了学生的求知范围。新知也面临了同样的尴尬,他们在品尝了解放学生所带来的喜悦后,开始深层次思考教师问题。显然,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么一个几十人的孩子组成的学习群体中,需要一个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管理者和督促者,包括具体教学情境中的学习指导和对话交流。我们不是要让教师永远闭上他们的嘴巴,而是要让他们知道选择什么时间开口。问题的归结最终落实到了教师的素质上。认清了这些,他们开始了提升教师素质的行动。定期介绍读本、文章,组织教师读书,写读书体会。徐翔的心里甚至在酝酿着一个宏大的读书计划,让教师大量涉猎各领域最优秀的作品,最起码了解本学科人类所曾达到的最高成就。只有这样,才能俯视课堂,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他的构想让我产生一种悲壮感:多么艰难的教育啊!面对的不光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孩子,还要改造一群承担着教育任务的教师。
为什么而学习
在新知,我们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新知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浓厚,参与学习与交流的积极性也特别高,而在其他的学校则很难看到这一点。学生学习的动力从何而来?这使我产生了探求的愿望。经访谈,大多数学生认为,以前是老师和家长要我们学习,现在认识到了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谁还不认真学呢?我认为这应该是整个答案的核心。只有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真正作了主,才会从心底里认同“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这个道理,这胜过家长和教师的千百次说教。为责任而学习,这应该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当把学习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事后,学生在用心的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了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最终在学科之间激起一种良性循环。有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原先只是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现在则对每一门都很喜欢了,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均衡的发展。为兴趣而学,这应是学习的第二动力。当然还有一些细小的因素也不能忽视,如展示这个环节,就唤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和渴望得到同伴赞许和尊重的欲望,为了胜过别人,展示一个良好的自我,之前要投入加倍的精力去学习,去查找资料,去准备发言。而在这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另外,氛围的促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的孩子就认为,想偷懒、玩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想法,但看到同学们都那么认真,那么投入,自己也就不好意思了。总之,当孩子们的学习动力不是来自家长、教师、学校等外在因素,而是来自其自身的内驱力时,其学习效率就会产生爆发式的提高,甚至成为“井喷”。
彻底改变我们的课堂
每个来过新知的人大概都会产生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像新知这样彻底改变我们的课堂吗?新知的课堂模式来自杜郎口,在前一阶段学习杜郎口的热潮中,已经有不少学校作了尝试,但大多无功而返,在我所见的学校中,有的引进了几人小组围坐的形式,老师在小组中穿行,但仍像以前一样主导着课堂。有的教师走得要远一些,放手给学生了,但得来的却是成绩大幅度下滑,纪律散漫难管的结果。有人认为,在全国的范围内,新知是学得最成功的一所学校。那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秘诀呢?我想,首先要得益于新知人的眼界。他们学习杜郎口不是为了使自己成为第二个杜郎口,而是以杜郎口课堂模式为助力,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校长徐翔是个很有想法的人,经他一手培养成长起来的副校长徐辉也是个对教育很有感觉的人,他们对教育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作着不懈的追求,即使没有杜郎口,他们也会从另一个角度走出自己的新路。其二是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认定方向是正确的,那就一条道坚定不移走下去。这样,在后面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面前,首先考虑的是解决困难,而不是折返回头。三是策略对头,他们认为矫枉必须过正,先是全盘套用,强行入轨,学像了再求变化。如同打仗,夺取滩头阵地,站稳脚跟再向周围突击。四是不断打磨细节。他们遭遇了别人也会遇到的诸多困难:差生多了,优生被拖垮了;展示的时间多了,进度慢了;嘴巴能讲了,但解题不行了……他们相信,这些困难只是细节上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细节的打磨来解决。他们关注学生合作的真假、互动的有无直至移动位置的速度,及安静程度等细小之处,关注教师任务的布置、分层教学的实施,直至课堂结合学情的及时调整等琐碎的环节。在一个个细节上力求科学合理,最终赢得课堂的高效。五是打造自己的特色。他们尝试的“自学·交流”的课堂学习模式正是切合了自己学生实际的经验积累。单纯的模仿是没有出息的,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生命力。
出于学科的敏感,我觉得新知的探索对语文教学有着更多的启发意义,如阅读,本是一件极平实、极简单的事,可我们常常把它复杂化,开读之前,先要激趣,且不论文章本身是否需要激趣,单是一两句话真的就能激起了兴趣?不让学生自己读书,硬要来个范读或听录音朗读,这些真的比学生的自己的读还要重要吗?初读之后,先停下来学一阵子字词,待字词学完,刚才初读时所获得的体验、感受乃至交流的冲动,或许早就冷却多时了。所以我尤为赞成新知的“自学”这一环节,“自学”绝不是“预习”(为什么自己学习就不是正式的学习,只能是一种预备学习?),自学应放在课堂上,有专门同一的时间,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静静地读书和思考。老师则通过这一环节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不正是学习的本质吗?然后是交流,交流不是一言堂,而应是智力的交锋,在激烈的碰撞中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自己读的悟的毕竟有局限,在和别人的交流中豁然开朗,学习就上了层次。交流应有度,简单问题放在小组内解决,典型问题在全班交流。还要留专门的时间给老师,作为平等的首席,教师负有将教学导向更高层级的义务,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阵地。学生自学的内容、上课交流的思维的导向,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这是真正反映教师素质高低的地方。其实语文课堂就是这么简单,教师不要多“来事”,把教学搞得“玄虚化”、“神秘化”。对一篇课文,不要作过分挖掘,花太多的时间,不如腾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读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书,并在课堂上安排专门的交流时间。当学生真正爱上读书,当他们的触觉极力伸向课外时,课堂只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极小的一块阵地,至于采用何种学习方式那已是次要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