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是国宝,但要现代化

(2009-06-21 13:26:58)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访谈录】

     中医是国宝,但要“现代化”

       本报记者李炳亭

      刘红宁简介:江西中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第二届专家组成员。先后主持十五攻关重大科技专项1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世行贷款教改重点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研究项目1项、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10

    

          中医教育必须要发生巨大变革

 

《中国教师报》:一谈到中医教育,您就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请问是什么原因?

 刘:的确是这样,我对中医教育充满了紧迫感。我担心有朝一日,中医的国宝可能已不再是我们中国的!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中医会不是中国的吗?

刘:中医的确曾经是中国独有,但今天呢?连文物保护都不准出国,可被称为国宝的中医至今仍缺少专利或者相应法律的保护,一旦中医人跨出国门,某些珍贵医术或者良药就要随之流失,这是其一;其二,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从事中医的青年一代,整体水平和韩医、日本汉方甚至和美国相比,我们都不敢说是领先的。

这不是耸人听闻,我们“江中”曾接收过美国一个中医机构组织的中医进修班,学员中有位地道的美国青年,只有26岁,却已经学了8年中医,他的师父是从广州移民过去的一位老中医,坦白讲,我们像他这种水平的学生还真的很难找到,这就是事实。

《中国教师报》:如何正视“差距”,尽快提高中医的教学水平?

刘:正视差距首先应该打破中医的桎梏。中医这么多年为什么发展缓慢?是封闭、不开放导致的。中医人不开放,才形成多学科、多流派,一方诸侯,相互轻视,“老子即中医”,这种闭塞、自大、抱残守缺注脚了这种陋习。中医人之间能否相互交流,相互吸纳,放下架子,亮出自己的“宝贝”,分享经验和成果,将决定着中医未来的前途。

中医教育必须要想办法把中医的“根”留在中国,这不是民族意识的狭隘,相反,是对当下中医教育的挑战。

《中国教师报》:中医教育如何实现变革?

刘:我坚持认为中国的中医教育必须要发生巨大变革。中医教育应该强调学科兼容,“中医是一种思维”,是一种“整体观”,中医教育要精于做好整体设计,应从整体到具体、到局部,不能割裂开来,或者像当下的教学这样,从局部到整体是一种严重的“错位”。

中医办学也应该遵循“阴阳五行”,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具有“金”的信念,“木”的活力,“火”的激情,“土”的本色,要成长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和竞争力的人才。

中医在学科设置上应该更新,本科教学就应该是打基础,要首先培养学生对中医的热爱,对中医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中医学生将来的职业概念通过专业学位加以解决。

中医还应该做好“古今”两篇大文章,强化对古文等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中医学院应该借助高科技手段,用科学揭示中医的内涵,让科技服务于中医药发展。

《中国教师报》:有人质疑中医是否会因为高科技的介入而面临失传?

刘:这是杞人忧天。现在 “搞继承”的人不懂得现代科学技术是事实。中医面临科学的挑战,既是难题,更是机遇。中医借助高科技应该是如虎添翼,中医只要保持较好的疗效,岂会失传?恰恰相反,中医拒绝科技的介入,才会把自己逼入绝境。

我认为,中医在遭遇高科技挑战时,应做好“两极”,一是强调继承经典,把“沙子”丢弃,只留下“金子”,二是敢于取长补短,把中医“做大”,进而把大学做大。

 

 

 

中医应该成为“新医学”

 《中国教师报》:我们平常总讲“中西医结合”,您怎样阐释?

刘:中西医在理论上无法融合。这首先是东西文化的差异决定的。东方的认知规律偏重于“象”,西方科学偏重于“体”;中医学偏重于“时间”,现代医学偏重于“空间”;中医诊断靠经验,西医靠仪器,所谓中西医结合,是指在治疗方案上的“结合”,西医达不到的中医完成,比如在临床上,西医产生的“副作用”,最好的处理应该是用中医解决。

《中国教师报》:那是不是代表中医治不了大病?

刘:要一分为二认知两者,各有千秋。比如一般病毒性疾病,西医当然没有中医疗效好,但细菌性疾病,中医则没有西医见效快;还有因“湿”而引发的疾病,中医可以医治,而西医则有可能素手无策。

《中国教师报》:有人说中医在“防”。

刘:“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能“防患于未然,这不是中医无可替代的优势吗?

《中国教师报》:到底中西医谁应该成为“主流”?

刘:谁也替代不了谁。中医的废兴取决于中医本身,我还是强调,中医人首先应该有“开放”的心态,中西医争论了几百年来,孰是孰非没有必要,目的不都是造福人类吗?中医也有很多值得西医学习的,比如西医至少应该学习中医的思维,中西医应互通有无,简单地说,这不仅仅是两只苹果之间的交换,但我可以肯定,未来的中医将会是“新医学”。

《中国教师报》:那万一我拿出的是“苹果”宝贝,而换来的是“地瓜”呢?

刘:我确认中医人手里有“宝贝”,但如何认知这些宝贝?比如我们会发现有些中医常使用的方子里,一定有一种或者几种疗效最好,围绕这几味药做“加减法”,可殊不知,这个“自己变化的方子”,可能在古人那里早就有一个方子而存在了,只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局限性而浑然不知当宝贝罢了。我这样说不是否定“宝贝”,而是想说,今人对中医还缺乏更深刻全面的认知。

中医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叫“方灵药补灵”,我就有过一次这样的体会,有一次我患了咳嗽,可服止咳不管用,后来我查《黄帝内经》,上面说“错疼痒疮,皆属于心”,又说“外属阳,内属阴”,我据此判断,我的咳嗽应该是“心阴痒”,中医说“心火上炎,口舌生疮”,一定是心火过旺导致的咳嗽,而维生素B2治疗口疮,因而推理也可治疗咳嗽。我的咳嗽果然服用了维生素B2治好了,维生素B2能治疗咳嗽,这是我的“发现”,是不是也可说成我的“秘方”?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因为认知的局限才造就了“宝贝”!

  

      对中医绝学应“立法”保护

 

《中国教师报》:听说“灸疗”是“江中”的“绝技”?

刘:是的。针灸其实是不同的东西。“针疗”保留下来了,而“灸疗”早在上世纪就湮灭了,在中医的传承中,“针”和“灸”展示出了不同的命运。

“灸”为什么被湮灭?为什么有些“绝技”会湮灭?我们一直试图找到根本性原因。很庆幸,我们果真找到了,就把“灸”救活了。

《中国教师报》:能透漏一下是怎样找到的吗?

刘:没什么。我们发现“灸疗”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对其认知理论不对。灸疗属于“热敏”疗法,只有找到对热特别敏感的穴位才会有效。可古人在灸疗上并没提及到原理,因此我们就无法像“针疗”一样判断使用“灸疗”,“针之要,气至而有效”,“气”则成为唯一的判断,气会产生传感,而原来一直以为灸疗不会产生传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找到“热敏”穴位,找到了也会“灸之疗,气至而有效”。

《中国教师报》:您一直说中医要开放,请问您把“灸疗”公布于众了吗?

刘:灸疗法抢救出来后,上海、北京、南京、广州的医科同行们都纷纷前来,想一睹久违了的“灸疗”“芳容”,我们也很踌躇,人家大老远来了不给演示显得小气,可给这些兴许摸索了很多年灸疗疗法的专家一演示就没秘密可言了。这就面临着一个知识产权与市场推广的矛盾?演还是不演?我自己真的没有权利处理,就向有关部分请示,得到的答复是不演,很遗憾。

《中国教师报》:我还想追问一下,为什么不演?

刘:我一直以为,中医的绝学或者祖传秘方真的需要保护,我当然说的不是个体行为的“不外传”,而应该是国家“立法”,并且拿出一笔专项资金,以“国家知识产权”的形式买走,以发明人或者曾经拥有者的名字加以命名,以此鼓励将绝学公布于世。

我们不演,我想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缺乏这样的“保护”,一旦公布,便会被人轻易拿走。时机成熟,我们计划把“灸疗”献给国家,以期将灸疗功效放大,受益面放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