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大”
(2009-05-31 12:50:2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大”
本报记者李炳亭
本报去年10月15日,以《课变》为题,报道了兖州一中的课改经验。兖州一中一“变”成名,“循环大课堂”迅速风靡全国,这是继杜郎口、昌乐二中之后,山东省在较短时间内破空而出的第三个典型,其三所学校,被教育界并称为山东课改的“三驾马车”。在报道发出后10月份仅半个月里,兖州一中就接待了来自全国的17000余人。
人们评价说,兖州一中是“师法”杜郎口,“发展”了杜郎口的典型,其“循环大课堂模式”的建构,是对集体授课制弊端的“矫正”,从而真正实现了“课上”和“课下”学习的“双效”。
报道发出之后,兖州一中一直紧揪“大”做文章,他们的“大目标”是,不仅要让课堂的容量、思维量、训练量“大”起来,而且要敢于把“人”立起来、“大”起来。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兖州一中提出来,要敢于告别成就,把教育做“大”,做“大”的教育。
“学管会”说了算
“科室工作评价”、“教师工作评价”,甚至就连办公室、校长室都要忝列评价之中。老师评价学生不稀罕,可学生评价老师甚至校长的则不多见。可兖州一中就是这样,所有的工作都有学生来评。
不仅评,而且评了就即时公布。被学生亮了“黄牌”的科室或者某个人,尴尬是难免的,可还得要“承认”错误,并且“老实”地拿出整改意见。假如不改会怎么办?不改肯定不行,因为这所学校的“主人”是学生。
由学生管理学校,兖州一中的学生“自治”正是得益于“课变”的结果。课变培养了学生的“主体”、主人和主角意识和能力,进校门一切事,不再需要 任由老师“安排”和决定,“学管会”不仅成为学生自己的“首脑机关”,也成为学校管理的“最高”行政机关。
学校的事学生说了算,卫生的事学生说了算,体育锻炼、就餐纪律、活动策划、社会实践,一切的事都由学生说了算,甚至就连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行为举止等的考评,也由学生说了算。
学管会的部门设置对应学校的部门设置。学管会具有独立的组织机构和高度的自治权利。
学管会每两周由一名学生校长主持,“小校长”由“大校长”郑重任命,并在全校师生面前发送正式的聘书。小校长然后“组阁”,面对全体同学任命不同的助理角色,每个“内阁长官”再任用自己的“官员”,“阁”司其职,全校工作就被这帮“小领导”担负起来了。
每一任“小校长”都必须重视记录任内的工作,并在卸任时,举办“权杖”交接。每一任“班子”的工作,都要接受全体同学的评价,学期或者年底时,则评选“优秀小校长”和“优秀班底组合”,披红戴花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祝贺。
学管会还拥有自己的“机关媒体”——《工作简报》月刊,主要用来总结自身工作得失,呈现各科室工作效能的动态变化,向全体学生汇报学管会的工作、收获和体会。
学管会与学生会、团委一起,形成校内学生三大组织。其真正实现了三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班级还给了学生,把校园还给了学生。
“三率”与“出模”
而在教师教学层面上,兖州一中要求教师做好“入模与出模”,“入模”是建立规则意识和课堂标准,让每一个老师通过模式这个载体,找出课改的途径和方法,增加可操作性。“出模”是指不拘泥于模式之“形”,把高效课堂思想内化为师生的教与学行为,“教无定法”,使机械的、呆板的、被动低效的传统教学,转变成主动的、高效的、自觉的学习方式,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嬗变。
循环大课堂的核心是“三教”,即“教育”、“教学”、“教师”。
教育的第一使命是让人像人,让人更高大,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教育是引导,不是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控制。人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教学中腰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基本价值。
教学的前提是“师与生”,既包括生产关系(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也包括生产力(人、方法、资源)。改变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是建设新教学的根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避免旧教学的弊端是根本出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师生的所谓“角色”定位,让教学变成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智慧和智慧的交流;改变原来的学习流程,通过“两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实现学生学习由被动便主动,有效解决教与学的衔接和针对性问题。教育的全部奥秘在“师生关系”中。
好的教师从不同层面有不同表达。
在课堂层面上,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的老师是好老师;从员工层面,敬业爱岗、有很好的团队意识、能够在工作中做到组东子发的老师是好老师;从教育工作者角度,好教师不仅要有教育良知、教育良心、教育良能,还要有不断突破自我发展的强烈诉求和能力。
校长是课改的领军人物。师生是课改的“主体”,校长应该是课改的“主导者”。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包括三个方面:思想的领导、行政的领导、课堂的领导。校长应该“胸怀应然目标,办好实然教育”。
校长之难和其他专业、行业领导之难是相似的,都是在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看似对立的价值取向之间寻找到统一性的问题。
校长应该始终,甚至每一天都要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终极责任是什么?教育的途径到底在哪里?我国基础教育有哪里成就值得继承,又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警惕?教育下一步的突破口会出现在哪里?
校长在课改中遭遇到家长的不理解,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是邀请家长来“校访”,让家长走进客厅,真实了解学校的课堂模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是通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对家长进行一定的沟通和教育;三是也是最根本的,通过已经取得的优异成绩,说服家长,以取得家长的支持。
打造高效课堂,确保“没有闪失的关键前提是找准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的前提是“先建立一个关于新课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