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炳亭
李炳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336
  • 关注人气:30,2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崔其升】教师一句话也不准讲

(2008-08-04 11:24:12)
标签:

教育

分类: 杜郎口

0+45,封的就是那张管不住的“嘴”

 很多时候都会是这样,有锐意创新,就一定会有墨守成规,这好比是一片树叶并存的两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的改革和创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没有任何理论做依据,土法上马推出的“10+ 35虽然针对性地解决了杜郎口中学课堂上普遍“目中无人”导致的学生厌学问题,但仍然有部分教师奉传统教学法为圭臬,暗里“对抗”改革。

崔其升偶尔发现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个别老师竟和他演起了猫捉老鼠似的“迷藏”——既然不让明讲那就偷着讲,来检查的时候不讲,等检查的走了再接着讲;不让在讲台上讲,就在台下讲;怕别人发现就小声讲。

反正这些人认的就是自己的死理,抱着的是所谓的“传统”。

更有甚者,专门安排学生把着门口“放哨”,一旦发现“敌情”,立即向老师报告,等到“险情”解除,教室里立即旧态复萌,该讲的还讲。

他们振振有词,言之凿凿,说是对孩子负责,他们还讲一番道理:谁见过农民种地有故意把自己的庄稼种坏的?

火暴脾气的崔其升这回是真急了,他反驳说,假如这样“种地”好,就用不着调整农业结构,也用不着讲什么“科学种田”了,假如“种”的是些“瞎”种子,能长出好庄稼?

他意识到,假如不遏止这种苗头并任其蔓延下去,就会危及到杜郎口未来的改革,那后果不堪设想,矫枉必须过正,唯有置之死地,乱世重典,才有可能“逼”出希望。

越是想讲,我偏不让讲!他说,改革有时候更需要些“无厘头”,把事故意做“绝”未尝不是策略,他还说,看到那些老师非得偷偷摸摸地讲,恨不得给他们嘴上贴上封条。

他果真贴了“封条”,当即决定:下封口令!他明确要求课堂45分钟,教师一句话、一个字也不准讲,没有商量和通融的余地,谁讲就处理谁——经济罚款,停课两周。

他还更加“无理”地硬性规定:不准讲,还必须想方设法保证成绩,学校随时抽查课堂学习效果,谁的成绩下滑,等同处理!

哗!几乎所有人都站起来反对,不让“种地”怎产出粮食?

什么“0+45,简直是胡闹,就算是没教过书、没上过学的农民,又有谁听说过上课不讲的?

既然课堂都“0了,那还要老师干吗?

学生家长也说:不讲课还发工资弄啥?俺不种地不产粮食,教师不讲能结出好果子来?!

立时,雪片一样的控告信飞到县、市教育局里,领导也坐不住了,几次来学校找崔其升,崔其升疲于应付,苦口婆心地解释了一遍又一遍,领导见他态度坚决,放话说: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行,成绩上见高低!

其实,领导自有领导的难处,他们即便心里支持,嘴上还要“安抚”老师。

山东兴蒙学校的胡美山校长,在评价杜郎口“0+45的课堂改革时,用了八个字概括:颠覆、奇迹、震撼、敬佩。

他感慨道,杜郎口真是有“天胆”,敢冒牺牲升学率的风险实行这样的教改。这样的教改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模式、方式方法的颠覆,是一场彻底的课堂革命,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的根本反叛,有这样的勇气,怎能不令人震撼、让人钦敬?

杜郎口能有今天的成功,不算奇迹,崔校长敢于这样做才是奇迹!

这是胆识和气魄的创举!

20世纪40年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假如我当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绝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样。书中积蓄的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说成‘读书’,便把这个意思抹杀了,好像入学校只须做一些书本上的功夫。因此,说成‘教书’,也便把我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好像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并没有什么分别。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叶圣陶著名的教育论断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还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是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达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

叶圣陶对“不教”的偏爱,表现了他对拓展学生思维、启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深刻见解,这与赞科夫的“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他“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他衡量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是否善于启发诱导:“故教师之为教,不再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以灌输术语和公式为方式的教育最后结果必将以失败而告终。正确的方法是,诱导学生自由地发挥出天才潜在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最佳的诱导方式就是做游戏。孩子在游戏中能学到多少知识,发挥出什么样的能力,是无论如何想象都不过分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要无限地相信孩子的潜能。”游戏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在游戏中,孩子的各种潜能会一一被激发出来,比如绘画游戏、音乐游戏、造型游戏、语言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创造性游戏等等。

如果我们静心地审视我们过去的教育,会发现,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我们许多家长由于“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而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强行剥夺了孩子们玩的时间,减少了孩子们玩的内容,而不顾及孩子学习的兴趣、信心和方法,以至于使孩子丧失了学习任何东西的热情。在学校,老师们受各种心理的驱使,对学生一味地教教教、灌灌灌,违背了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使学生们对学习感到索然无味、腻烦透顶才怪。

经济学领域有一个行话叫做“触底反弹”,意思是说,经济活动根据一定情况走向低谷之后便会呈现向上抬头的趋势。

崔其升“绝境”时的一大决断,却无比“巧合”地契合了这些教育大师们的论断!

天意?抑或是人意?

   矫枉过正的0+45,成为杜郎口课改进程中的“遵义会议”,对杜郎口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试想,假如不加以遏止不良的课堂苗头,10+35模式就无法顺利实践下去,又哪里来的教改的成功?也便没有今天的杜郎口,没有今天的崔其升。

0+45刚推出不久,令他没想到的事发生了,一些家长纷纷要给孩子转学,人家说:既然你胡闹,俺管不了,总不能搭上孩子的前途陪你折腾吧?

任凭崔校长怎么解释,人家就是有看法。最后,他只得这样承诺:假如因我搞了改革,影响孩子的升学,有该升学却没有升上的,我负责包赔一切损失。孩子以后回学校复读,所有费用包括食宿在内全免,学校不掏,我自己掏。

末了,他拍着胸脯说:我说话算数,我叫崔其升!

慢慢地,外界风波终于平息了。

崔其升又拎起他的小板凳,腋下夹着笔记本,一头扎进教室里。

阳光斜射在地上,给他剪一个蠕动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