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张延伟天生不幸是个侏儒,这个身高不足 80公分的男孩,自称有幸成为杜郎口中学的学生。
每次上课,同学都要把他抱到凳子上,他也和其他同学一样争抢着发言,在杜郎口中学,发言就像抢糖豆。张延伟有时候会因抢得过猛,身子控制不住从凳子上摔下来,摔下来就干脆坐在地上。
张延伟喜欢笑,笑起来憨态可掬,他在班里的人缘不错,有不少好朋友,连外班的都有。在学校里没谁耻笑他,校长对他尤其好,每次遇见他,都蹲下身子和他握手。同学们都乐意帮他,他一点都不孤独,也不自卑。和他一个宿舍的同班同学叫王龙,他们同在一个学习小组,上课时两个人就面对面坐着。
王龙对张延伟很好,每天抱他上床,领他去食堂,又负责替他排队打饭。不过除了实在不能自理的,其他的张延伟都尽可能自己去做,老麻烦别人他也不好意思。
前一段时间学校搞英语剧演出,张延伟给自己争得了一个表演机会。他被同学扶到台上,面对台下一千多人,表演得很是投入,一点都不怯场,台下掌声如潮,他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记者采访他是在课堂上,他正低头在本子上写字,他的字很清秀,记者拍拍他的头,他粲然一笑,友好地转头看着记者,悬空坐在凳子上,踢蹬着腿说:“我从没觉得自己和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
教育给了他做人的尊严,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唤醒了他的自信,并且让他学会了感恩,在张延伟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杜郎口神奇的教育魅力!
杨玲燕老师教初一年级的数学,她今年只有20岁,中师毕业,来校任教刚刚四个月。孩子们都喜欢她的课,她的课堂很活跃,点评、导引很到位。小杨老师现在常被外地的学校请去上公开课,俨然成了“名师”。
像小杨这样的老师杜郎口还不少,他们学历普遍不高,大多数是中师,甚至有些原本学的是幼教,全校第一学历是本科的只有一人,而且还是从外地新调来的。
何海燕老师去年刚由镇上的小学调入,现在已经是初三毕业班的年级组长了,在这里年级组也叫“教科组”,她担任组长,同是还是班主任和校团委书记。何老师教的是语文课,她的课上得有声有色、催人泪下,很多听她课的外地老师,都是抹着泪离开的。
她大胆将多种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比如小品、舞蹈、戏曲、绘画等等,这叫“情感教学法”。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凡是与歌词相关的内容,学生都大胆唱出来,这也是何老师发明的。何老师也是杜郎口自己培养出来的“名师”,她多次被省内外的单位请去做报告,还发表了不少的教学论文。
——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叫崔其升,在教师培养上他“催其升”,“催生”的是教师成长的神奇!
杜郎口中学曾经连续10年成绩全县倒数,镇里每次人大代表评议都给学校亮黄牌,学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1998年春,初三年级有个60人的班,中考前只剩下了11人;全校一年升入高中的不过10个人,而且还全是回读生,唯一一个应届的还是高价生,县里几次下决心想把这所学校撤并。
崔校长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愣是不让老师给学生布置任何作业,即便面临毕业升学的初三年级也是这样。
曾经有家长打上门来,指名就找“那个不布置作业的校长”,人家不满地说:“像你们这样的学校,老师不教还不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全国也没有第二家!”
然而,不布置作业的杜郎口,2005年268名孩子报考茌平一中,却录取267名。
今年整个聊城市高中统考,茌平县共有4名同学进入全市前10名,而这4名学生全部是杜郎口毕业的。
——杜郎口展现的是另类教学的神奇。
一进杜郎口,孩子们准会热情地上前打招呼,他们彬彬有礼,衣着朴素整洁,处处透着的是农村孩子的淳朴。
学校里条件较差,就连用水都需要用盆子去很远的井塔去取,孩子们家都是农村的,家境大多不富裕,但他们安贫乐道,一点也不影响少年的快乐。校长常对老师们说,别人提教书育人,咱是“育人教书”,首先教给孩子们的应该是做事做人。在杜郎口,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们先得做到,要求老师们做的,校长先要做到,这样的教育才有号召力,才能感召每一位学生。
孩子们都很自信,学校所有能让学生自己做的,全都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乐于展现自己,认真而负责任。
来学校参观的人每天都很多,孩子们会抓住一切机会主动与参访者交谈,他们介绍自己的学校,为自己是杜郎口的一员而倍感自豪。
——杜郎口创造的是育人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