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镇西竟然这样评说杜郎口

(2008-04-23 22:47:39)
标签:

杂谈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作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家,李镇西在了解过杜郎口真相后,撰文写道——

        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第一次知道杜郎口中学是在《中国教师报》上,很为其创造的神话而震惊。

    但我很快心平气和:这么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界创造的“神话”太多太多,但大多在掀起一阵风暴之后,大家改什么干什么,喧嚣归于平静。日出日落,一切照旧。

   到了武侯实验中学,我在思考学校发展的时候,却想到了杜郎口。一样的乡村学校(当然,杜郎口更加乡村一些),一样的初级中学,一样的公办学校……我们能不能从中学习一点可以学的东西呢?

   于是,我把杜郎口的经验材料,印发给了全校老师,老师们学得很认真,有的老师――比如明飞等人――甚至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然而,似乎也是一阵风,震动和激动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好像觉得杜郎口不好学,于是热闹也渐渐变成了宁静。老师们一切都回到了过去。

   习惯势力之强大,在武侯实验中学也不例外。

   其实,不光是老师们,就连我也对杜郎口产生了一些怀疑:课堂真能变成学生的舞台吗?不只是怀疑,我甚至还质疑:老师只讲十五分钟,太机械了吧?进而又自我安慰地想:我们有我们的实际情况,不能简单照搬。

   也不只是我,在我的视野内,对杜郎口不以为然的人不少。就在得知我打算请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来我校讲学之后,一些我尊敬的专家提醒我:“对杜郎口不能迷信!”

  在崔校长一行来我校的前一天,我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说,我们对待杜郎口中学的态度应该是:虚心学习,为我所用;但不迷信,更不照搬!

  其实,对任何先进经验,都不应该迷信和照搬,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学习的理由。

   强调“特殊性”,只看到“不可比性”,往往是我们拒绝别人经验的“有力武器”,是保守势力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所在,也是改革的阻力之所在。

    以杜郎口为例,要强调“特殊性”会有许多“依据”:“他们只有七百多学生,还不如我们学校学生人数的零头!”“他们的学生全住校,当然好管啦!”等等。但是,和杜郎口中学条件相似并处于同一区域的其它学校为什么没有取得杜郎口那样辉煌的成就呢?

   看来,还是老老实实地学习,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关键是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目击杜郎口课堂

 

其实这三堂课都是在我校上的,但因为执教者都是杜郎口中学的老师,鲜明地体现了杜郎口风格,因此,我还是将其称为“杜郎口课堂”。

那天上午第一节,杜郎口中学徐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我的叔叔于勒》。下面是我的课堂记录――

先是每一个组的同学上黑板去写自己所在组的口号――

第一组:To  be  no 1

第二组:进自己的力,做完美自己我!加油!

第三组:一切皆有可能!

第四组:积极+行动

第五组:努力拼搏,力争第一!

第六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老师宣布上课,请各小组站起来高呼自己所在小组的口号。

然后请同学们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分角色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很积极,都主动站起来发言,发言完之后,其他同学评价。学生的发言也很积极。而且都按规则,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就说。

复述结束后,老师请学生们根据预习中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

然后请各小组代表自由发言,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反驳。

一女生:“‘紫色的阴影’是不是他们的心情?”

另一个同学说:“不对,应该是烘托当时的气氛。”

老师说:分析课文最好有顺序,先从开始,再一步步往下分析。

一女生:“为什么文章一开头要写这么一句话,‘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

另一同学解释,谈自己的看法,说得非常精彩。

一男生提出一个问题:主人公是谁?菲利普夫妇还是于勒?

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发言者争先恐后。

教师:谁是主人公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争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继续分析:“我看了一眼他那双手……这里先是写了手,写了脸,我想问大家,这句话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一女生站起来说:“这烘托了心情吧!”

学生们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很热烈。

一男生:“我最讨厌‘母亲’!请大家翻到……”

大家又开始讨论母亲的形象……

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不一次出现几个同学同时站起来的情况。

教师总结:还有许多同学们没有能参与,还有许多环节没有完成,将这份无奈带到同学们以后的课堂中去吧!

课后我的评论:这堂课如果就教师“讲”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如果就学生“学”而言,则教师真正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鲜明地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而教,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换句话说,我们从这堂课中,重要的不是看出老师教了什么,而在于怎么教!当然,发言学生的面还相对窄了一些。(但作为面对不熟悉的老师和不熟悉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预习是否化的时间太长?另外让学生讨论小说主人公是谁,意义不大。不过,如果是通过讨论主人公,而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似乎也无可厚非。

第二节是数学课。

教师送大家两句话:“心动不如行动,跃跃欲试不如亲自尝试!”“我们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对学生说,做课堂的主人!不怕你说什么,而怕你什么都不说!等待机会,争取机会,创造机会!这堂课上成同学们的学习交流课,学习成果的展示课。

学生小组交流,老师来回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完毕,论坛派代表上台将题目,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气氛很活跃。老师的评点非常精当。

第三节的英语课同样生动活泼,学生一直处在快乐之中,的确成了课堂的主人。

这三堂课,都不是无懈可击,但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真正把学生推在了前台,尊重学生,让学生展示,在快乐中学习。我说这三堂课都是好课,有一个直观的标志,那就是在这三堂课中,学生们都很投入,都很专注!


五  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之一角

 

我听见的对杜郎口中学非议最多的,是他们搞的是“应试教育”。似乎如此。因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声誉鹊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升学率由过去的倒数一二名成为现在的全县一二名。

但是,从杜郎口经验的视频资料上上,我看到的是最素质的东西:孩子们们的自信、他们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的自学能力、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他们对人的彬彬有礼、他们生活的简朴、他们高远的志向……

即使从他们在我校上的三堂课上,尽管是和学生第一次见面,可依然能够看出教师的追求:追求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提高、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追求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句话,他们搞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令人显赫的升学成绩只是他们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或者说只是他们教育成果中最容易引人注目的一种。

他们的课堂结构模式无疑是最让人感到具有颠覆性的:三面黑板、六个小组、课堂秩序很“乱”、教师几乎不讲、学生人人参与……

这给人(包括我)一种错觉,他们正是因为课堂结构的改变,才创造了教学成绩(当然主要体现于升学成绩)的辉煌!

于是,一些人开始简单地学习他们的课堂结构,也把学生分为几个大组,也把教师用的黑板取消了,也限制教师讲授的时间,也让学生熙熙攘攘地上课……

但是,至少在我的视野中,还没有出现第二个杜郎口,就像前几年那么多人学洋思,却至今没有出现第二个洋思一样。

原因何在?是杜郎口或洋思“不可学”“不可复制”吗?

有人正是这样想想的,总以“个性”“特殊性”来看待别人的经验,于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别学。

我认为,杜郎口是可学的,关键是我们不能仅仅是学其课堂结构的改变。

那天上完三节课后,我们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位老师进行对话交流。我提了一个问题,表达了我很久以来的疑问(我相信这个疑问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在你们课堂上,老师的确讲得很少很少,那么课后你们是不是还花了大量的时间补课呢?因为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够仅仅靠课堂就掌握了全部应该掌握的知识,换句说话,你们的学生课堂上很活跃,但课后的负担时不是很重?”我总是怀疑他们在“10+35”的课堂模式后面,还有一些不便对人公开说的秘密,比如利用晚自习补课呀,比如对后进生开小灶呀,等等。

徐立峰老师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们的课堂上主要是学生展示,但我们非常注重预习,预习往往要花一节课到两节课的时间,另外,我们没有课外作业,因为我们的学生都住校,再晚自习内就能解决作业问题。我们星期六星期天都不补课的。是的,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内达到同等的水平,你说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对待‘待转化生’的问题――我们不把差生叫差生,而叫‘待转化生’。对于这一点,我们有四个关键词:‘信心’,‘兴趣’,‘习惯’,‘方法’。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去着力。在我们学校,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从最后一名抓起’,一个班处于最后三分一名次的学生成绩,将占教学评价的80%的权重,这都决定了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来抓待转化生。因此现在我们可以说,在我们学校,没有差生!”

还有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学校的老师是不是负担很重?他们是不是很累?”

徐利老师回答:“投入教育,肯定很辛苦。但这个辛苦是别人的认为。对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来说,心甘情愿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会觉得累。一个人最累的是心累,只要心不累,就不可能真正累。在我们学校,感到累得老师,都是因为工作没有做好,才觉得累,因为觉得丢人呀!”

我们还有老师问:“如果课堂上学生不会积极参与讨论不发言怎么办?”“如果学生当天的单词背不下来怎么办?”“如果学生就是不想学怎么办?”

杜郎口的老师感到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笑了笑,正准备回答,我抢先说话了:“请让我代为回答,我听到刚才杜郎口几位老师的回答,我可以这样认为,在杜郎口中学,这样的学生不可能存在!我们这些问题,都是武侯实验中学式的思维,是仅仅就课堂而言,但杜郎口的改革,决不仅仅是课堂。如果做到了上面他们所说的那些,怎么还可能有什么不愿参与讨论和发言的同学呢?怎么还可能有不想学的学生呢?”

徐立峰老师很自豪地说:“在我们学校,几乎没有在课堂上不想听课的学生!曾经有教育专家不相信,到我们学校来暗访,到了每一个教室寻找不听课的学生,结果一个都没有找到。”

我们往往只看到人家最显赫的地方,而忽视了这显赫背后所付出的东西。杜郎口的改革是一个系统,而课堂结构的改革,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我们只学这个环节,而无视支撑这个环节的因素,那永远不可能真正把他们的精髓学到手。

所以,那天我对老师们说:“我们从课堂上看到的,只是杜郎口经验的冰山之一角!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课堂结构,而要关注课堂背后都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