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教授一言成“沸”

(2007-10-11 11:26:26)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高效课堂
   何教授的一言成“沸”,整个南京一片哗然。
   与此南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面临着空前的公众责难。
  南京高考之痛到底是谁的“痛”,又是谁惹的“痛”?
   显然答案是老百姓最痛,可假如要将“惹祸”的责任全部推卸在政府身上,似乎也有失公平,当然当地政府也未必愿意承担这样的重责!面对日益巨涨的所谓“民愤”,“教育界”必须做出解释,他们认为:这是南京地区教育方式与农村地区教育方式不同造成的。
    但这样的搪塞公众不买帐,他们继续诘难:既然高考不考社会调查,既然高考没有对推行素质教育的学校高看一眼,为什么你们教育部门拿我们的孩子当试验品?

其实,这种教育理论诉求与公众教育诉求错位和断裂所造成的教育尴尬,不仅发生在江苏的南京地区,可以说,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在当前升学就业的压力没有根本缓解的情况下,在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的情况下,高考竞争就必然是生存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当理论的诉求与现实发生断裂和错位的情况下,是选择理论,还是屈从现实?教育理论专家们往往主张理论诉求引导公众需要。但公众和家长不买帐:教育是政府向公众提供服务的一个部门,满足公众的教育需要这是学校存在的基本前提。为孩子上大学做好准备,这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公众诉求。

理论与现实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结合点?高考命题内容和考试办法是否能够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考试的目标与教学的目标是否吻合?但家长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拭目以待。

当教育界许现成了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我的朋友,江苏省著名校长潘文新著文《何教授,你为何推崇“县中模式”》,言辞尖锐,文字激越,他敢于冒犯“专家”,直言何先生开的“药方”是"从总体上讲,南京的娃娃再‘紧'一点、‘苦'一点,‘县中'的娃娃再‘松'一点、‘乐'一点,事儿不就摆平了吗?" ,何先生说得轻松,但我们听得沉重,问题是这个"紧"和"松"是何先生能调节得了的吗?

如果"松"的"紧"了,"紧"的更"紧"了,何先生可有良方"轻松"摆平。现实社会的现状正如何文中所说"城里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业的门路多,农村的孩子则不然,苦于生计,他们自己,他们的家长,比城里人更迫切地期望上大学,这种心态有何不可?"当农村的"紧"了又"紧"的人们,用何先生问我们的问题来责问何先生,何先生是否能不矫情地站出来保证,"我的孩子不必上大学,高中毕业了立刻就业!"我想何先生可能已经不存在子女上大学的问题,但也未必能摸着胸响亮地回答。在高考招生的人数,招生比率还不能确保让每个孩子都有读书的机会时,即使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大学,但不能保证每个孩子上到理想的专业和学校的时候,何先生如何既让南京的考生、农村的考生都满意,同时又做到规定的"紧"一点的"紧"一点,"松"一点的"松"一点。
    何先生既然认可"城里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业的门路多,农村的孩子则不然,苦于生计,他们自己,他们的家长,比城里人更迫切地期望上大学,这种心态有何不可?"怎么能够断定当南京也卷入高考的争夺之后,"县中""松"得起
来,"乐"得起来呢?怎么知道,当"县中"的成绩下降后,"县中"的领导、师生没有你所说的"一个地方的高考总是搞不好,不但有负于民众,而且有负于国家,只有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才是!"的压力。当大家都把这个压力当作动力时,不仅"读书就得自习,白天上课只能晚上自习",而且"5天上课也罢,6天上课也罢,天天上课也罢",否则恐怕是达不到何先生所说的境界的。何先生的境界就是"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是颇有特色的,那里的老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对听课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反馈很迅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善于通过作业和学生提问及时加以掌握,师生之间有着良好的沟通方式———这才是我们南京中、小学校内教学‘应当'追求的境界!"境界固然美好,但我实在估算不出达到这个境界,每晚需要上几小时晚自习,每周要上几节课。
    在何先生眼里,我们这些"评论家"是不切实际的,不负责任的,但恰恰就是我们生活在应试压力下,生活在教育第一线。对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感同身受,我们一时固然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却清楚何先生这个"忙",越帮越"忙",越帮越"乱",越帮越"倒"。"江苏基础教育又在折腾了","迷不知吾所如"的南京市教育局,其他各县、市教育局局长,南京市中学校长,最后肯定还是听何先生的,这是必然的结局和不争的事实,因为他们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有着强烈的利益趋动。
    我曾说过南京教育的问题不在于搞素质教育,而在于没有"真正"搞素质教育,因为"高考成绩"是高素质的必然副产品。另一方面师德大面积的"滑坡"也是重要原因,当一个教师从家教中获得的受益超过工资收入时,本职工作和家教在心中发生错位是正常的;当90%的老师都视搞家教为正常时,教育质量的不滑坡便是不正常的。以南京的学源质量,师资水平、硬件条件,投入到应试竞争的浊流中来,应该在全省排第几名才会合适呢?会对全省基础教育产生怎样引领和带动作用呢?我分明已经感到从"石头城"里升出一面白旗,上面写着"应试"两个字。但关键的不是高考之"痛",关键是在"痛"之后还吃错了"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