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各种场合讲创新。创新的动力是什么?来自于三个词语,第一叫怀疑,第二个词语叫颠覆,第三个词语叫做洞察。我想所有的创新来源于这三个词。
在讲三个词语之前我讲一个文学的故事,我大学学的是中文。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朱大可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
大家知道中国有一个大文学家叫屈原,请问知道屈原是怎么死的吗?我听到是自杀。证明屈原自杀的证据是什么?投江是表现形式,证据是什么,你证明他是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屈原投了江,问了很多人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屈原一定要自杀。
生活中很多例子都是这样,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我们不知道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们当时读中文系,我们研究屈原为什么是自杀,研究来研究去证明屈原自杀唯一的史实依据是什么,屈原写过一首赋《怀沙》,拥抱沙土,表达了屈原政治上不得意,写了很多这样的东西,表达要自杀的愿望,后来被人拿来屈原自杀和投江河基本的理由。
当时
朱大可老师做了很多的研究,《怀沙》有36个疑点,和屈原写《离骚》的写法有差别,证明后人伪造屈原所写的,跟屈原所写出来很多词语结构有很大偏差的。唯一的证据可以推翻了。
怎么办呢?开始怀疑这件事情,怎么办,颠覆一下这个故事。如果说表达一个意见屈原被谋杀的,大家有没有意见?没意见。
我认为谋杀原因是什么呢?死于男女关系。
朱大可老师解释说,屈原写过一首很重要的赋《湘夫人》,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他和这位比他地位更高的女性,有着无限的敬仰和藕断丝连的关系。屈原和正秀有染,当楚怀王驾崩,在这个时候引起竞争对手上官,对于权力霸占清晰之后,上官准备搞谋杀,怎么搞谋杀呢,组织了一个刺客团追杀屈原,屈原一路跑跑,屈原是一个文官不会耍枪弄棒的,就奔,奔到江边,追兵已到,上了小船,往上跑,刺客到了河边,一路往后追,后边发展成了赛龙舟的故事。接着就是很多刺客追上了屈原,抓住屈原塞到麻袋当中,用绳子全部扎,演变成包粽子的事情。把包完麻袋的屈原投入江中,为什么后来赛龙舟包粽子,并且把粽子沉入江中,人们目睹这一切。
听完以后,大家觉得这个故事合理吗,有合理性,对构成的事实大家有怀疑,然后就是颠覆,解构主义实际上就是颠覆,又集成全新的故事,发现合理性比第一个合理性更高。
我后来常常想起这个故事,这个挑战了所有人想象的新故事。我得到的启示是,创新的动力总来自于对传统的怀疑和颠覆。就像盖新房,你先要把旧房子推翻。
推翻之后怎么样?是不是就直接盖新房了呢?不,你还要打地基,就是我所说的,要对产业有深刻的洞察。
怀疑、颠覆、洞察这三者结合起来,创新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我记得我刚开始做分众的时候,刚刚转向新媒体。很多人问我,未来什么媒体会赚钱。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科技的结合。当时在2002年的中国广告节上,我第一次完整表达了,我对中国媒体发展趋势和问题的洞察。
我当时讲了四点
……
呵呵,明天继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