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日报发表:诗人为什么要赞美家乡

标签:
陈立红随笔发表家乡诗歌诗人文化 |
分类: 发表出版 |
说明:上周五出版的《南阳日报·白河副刊》发表了随笔《诗人为什么要赞美家乡》,现将样报及发表文本转发如下,是为记录。此文写于4月14日,上月26日寄《南阳日报》。发表时编辑有删节,使主题显得更集中一些。
诗人为什么要赞美家乡
●陈立红
妹妹从老家打来电话,让我找一首赞美家乡桐柏的诗歌,上幼儿园的小外甥要参加朗诵比赛。牙牙学语的小外甥要朗读诗歌,我这个诗人舅舅,当然觉得很高兴,因为文学启蒙大都是从儿时背诵诗歌开始的。
到办公室便上网查找赞美桐柏的诗歌,翻遍互联网,没有。翻看自己的诗集,一本,两本,也没有!这时,我突然觉得问题严重起来,感觉到妹妹交代的任务难以完成。
一个诗人,连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歌都找不到,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我自己也无法原谅自己。关于家乡,关于桐柏,我曾写过几首诗,但都不是赞美诗,是沉思与忧患,怎么看都不适合儿童朗诵,没法给小外甥。我这才突然发现,自己写诗二十多年,居然没有写过赞美家乡的诗篇。不知是气温上升,还是内心发慌,只觉得后背发热,浑身开始冒汗。仿佛看见已经过世5年的母亲突然站到了面前,让我心惊而愧然。
由此,我开始思索一个严肃而尴尬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赞美家乡?诗人,你写过赞美家乡的诗歌吗?特别是,当一个牙牙学语的儿童要朗诵诗歌的时候,你有勇气拿出自己所写的包含痛苦、忧伤、愤怒、诘责、绝望、反讽……的诗歌吗?你有勇气送给他描写腐败、流血、淫亵、龌龊、欺骗、幻灭……的诗歌吗?你有勇气把物欲横流庸俗野蛮的污泥浊水注入纯净透明的童心吗?
我承认自己的怯懦,我不能。我在这种扪心自省的惶惑中,想重新写一篇优美的作品,好让小外甥去朗诵。但是,脑袋里一片混沌,没有灵感,无处下笔。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无可奈何,只好把唐代诗人钱起的五言诗《过桐柏山》复制到手机中,给妹妹发过去。这是一首描写桐柏山风光的五言诗,适合儿童背诵和朗读。诗歌虽然发过去了,但作为一个诗人,还是感到了深深的惶惑和不安。
我认为,小说有类型,诗歌也有类型,而且类型应该多样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诗写作进入经验叙事时代,诗歌语言日益专业化、复杂化,在语感与叙事处理上有了很大进步。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缺陷也非常突出,这就是此后的新诗作品越来越不易阅读和朗诵。缺乏新诗专业知识的人,很难读懂这类作品。这是诗歌界应该重视的一个大问题。适合朗诵的诗歌,特别是适合少年儿童背诵和朗诵的新诗,那就更难看到。这是因为,朗诵诗曾被许多先锋诗人斥为“非诗”。这种狭隘的偏见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结果是,当今诗坛只剩下经验叙事这一种类型作品充斥各种官刊民刊,而其他类型的作品几乎销声匿迹。
家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赞美、歌吟与怀想家乡的诗篇,也是最易打动人心的作品。因为家乡是人的出生地,与我们的血缘和灵魂息息相关,离开家乡之后的漂泊感永无停息,与生俱来的牵挂也会与日俱增。当然,我们赞美家乡,赞美的应该是土地,山川,风物,人民,赞美的是乡亲乡情永恒的善良与纯朴,而不是物是人非光怪陆离的野蛮与其他。
(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广播网)
原载:南阳日报2011年10月21日“白河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