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岳:诗歌,因为有爱而不朽-评陈立红诗集
(2008-09-28 00:00:05)
标签:
文化杨宗岳陈立红诗人诗集文明的呼唤 |
分类: 诗集《文明的呼唤》 |
诗歌,因为有爱而不朽
——读陈立红诗集《文明的呼唤》
杨宗岳
因为关注诗歌,所以陈立红的名字我早已熟知;因为又都是南阳人,所以读他的作品,时常倍感亲切;又因为都移居北京,我也能感受到他的文字里流露出的别样情感;更因为都怀着中华文明繁盛的梦想与期盼,所以,读立红先生的诗作,会一次次的被触动,以至于心潮澎湃,以至于泪眼朦胧。
诗歌,因为有爱而不朽;诗人,因为歌颂爱才伟大。在立红先生的诗集《文明的呼唤》里,我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爱,那是对家乡的爱,对自然的爱,对亲人的爱,对祖国的爱!
“你神一样的面孔/便在我的血脉和灵魂深处熠熠闪烁”,诗人在诗集的开篇,便表达出了这样的眷恋,对五千年文明的深沉的爱,对古国华夏的珍爱与呵护。在这首名为《祖先》的作品结尾,诗人也痛斥那些破坏自然、破坏文明的行为,最后警示人们“灵魂在夜空中飘荡若云无家可归/地震在深厚的土层下面正悄悄酝酿”,在这首二十年前的诗作中,诗人所表达出的忧虑,如今不正在蔓延吗?大自然已经向我们人类发出了警告并开始了严厉的惩罚!
屈原总是诗人们笔下跃动的灵魂,因为他的深情,因为他的浪漫,因为他的心怀。诗人们在他那里,总是能找到一丝相仿,一丝激情与悲壮,一种无奈与愤慨。“挂在嘴上的总是口号/写在奏折上的总是谎言/你这才明白/对楚国的一腔热爱/竟是单相思”(《屈原今天自杀》),诗人的感慨,同样也是天下士子的感慨,但仿佛也只能是感慨,从屈原一直问天到今日。
所以,诗人总很痛苦。“总有人指责/我的头发留得太长太长/可有谁问过我心中的忧伤?”当读到这首题为《痛苦随头发在悄悄增长》的作品时,我仿佛听到了自己头顶上的长发也在“摇滚乐一样呼啦啦作响”,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巧妙的文字,击中了青春的烦恼,让我感同身受。但是,痛苦的头发总要被剪掉,幸福的发丝永远要比痛苦长的快。
诗人又是幸福的,因为他内心充满了爱,充满了对父母亲人真切而厚重的爱。“父亲啊/你的吆喝声如鲜亮的鞭影/远远地敲打着城市的窗扉/让咖啡色的梦更加柔软而温馨/让你流浪省会的儿子那充满噪音的双耳/顿然聪慧”。我自始认为“百善孝为先”,在诗人的作品集里,有不少感恩父母、铭记乡梓的作品。我也仍然认为,呼唤中华文明,应该从唤醒人们对父母,对故土的眷恋而开始。我们已经迷失的太久了,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精神状态了,很喜欢这首短诗《家乡》:“说到家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某一块中国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小麦水稻和村庄/然后才是某某乡亲/这时/总有一棵老树/伫立在黄昏的村口/她眺望远方的身影/总让我们想起/慈祥的母亲”。然而,这一切都在消退,田野、炊烟、池塘水,以及和夕阳组成的如诗风景,正如诗人在那首《许多人都不认识你了,家乡》中所感叹的那样,感叹着乡村生态的消亡。无数的人们都在向往着都市,城市越来越大,并将持续,无数的乡村原野都在进行着新的建设与改造,不知道,何时是一个终点,不知道,那些淳朴与优美,能否留存?
当读到诗人又一首作品时,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只有和诗人一样在外的游子们,才能体会的这么深刻,“五十次特快经过南阳/她的终点是首都北京//我正在逃亡的心/连母亲和家乡都不敢诉说//刻骨铭心的疼痛回首往昔/二十七岁的心酸也涌出眼眶//送别没有仪式/抛上行旅/手都来不及挥动/一去千里/子夜茫茫”。诗人去追寻他的梦了,正如诗人为共青团中央“我们的文明”主题活动所撰写的宣传词中说的那样,“五千载文明史辉耀东方、一百年图强梦上下求索”,他来到了新的城市,呼唤着新的生活,他歌唱河流,歌颂收获,歌颂新时代的新事物,他理解着每一次的盛会,他铭记着每一次的危机,他记录着城市的每一步,记录着森林,记录着暴雨来袭,他任“凭埙把灵魂带走”,他掂量着“心中的石头”,他像一个“抽象的孩子”,“滚动在国家边缘的沙漠”……诗人在这期间所创作的作品里,既满怀着对新时代的期盼,又充满着对世纪末的困惑。他对城市的快速膨胀感到无奈,对富裕之后的异化和精神困境感到困惑,他厌恶战争,呼唤和平,他珍视自然,珍爱土地,斥责着不文明的行径,期盼着和谐之光的照耀。
当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诗人登临了泰山,在这里,诗人表达着对历史与未来的思索,表达着对明天的祈愿与祝福。在这首名为《日出东方》的压卷之作中,诗人的思想和五岳之尊一起升华,他踏着孔子司马迁的脚印,追寻着中国的文化目光,登上了泰山的极顶,迎接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他站在巨人的肩上,回顾这五千年华夏进程,展望着变革时代的蓬勃,期盼着中华文明的复兴与繁荣!
立红先生对诗歌是真挚的热爱,对中华文明是虔诚的追寻。但愿诗歌能在未来焕发出新的生机,能在中华文明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需要大胆的创新,需要与时代紧密结合,最重要的是需要像立红先生这样的具有强烈责任感、有思想的人,都来身体力行地进行推动。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希望我的诗篇能够带领读者越过浮躁喧嚣的市声走进苍茫永恒的大地,聆听天籁和灵魂的吟唱,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打开未来的智慧天窗,让幸福和谐的诗意洒满我们的家园,让民族复兴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者系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理学硕士,现在北京从事人力资源和文化产业以及软力学研究工作。)
来源:杨宗岳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