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张中坡评论诗人坚守梦想陈立红诗集文明的呼唤 |
分类: 诗集《文明的呼唤》 |
陈立红按语 中午11:49,中坡先生打来电话,说评论写好了,在博客上,让我看一下。当时我正在吃午饭,便打开中坡的博客看,结果一种巨大的感动涌上心头,搞得我热泪盈眶,不能自已,因为中坡细致的分析、精到的评论击中了脆弱的感情,大有终遇知音之感。饭也没法吃了,就放下筷子专心读评论。虽然我对自己这部诗集充满自信,但面对批评家挑剔的眼光,我还是有些战战兢兢。中坡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细心阅读诗集文本,并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和批评,确实让我万分感动!现将该文转发如下,并向中坡兄弟表示衷心的感谢!
诗人,为梦想守灵
——评陈立红诗集《文明的呼唤》
张中坡
立红的人生之路与诗歌之旅并不平坦。从桐柏到南阳,从南阳到郑州,再从郑州到北京,从中国偏僻的山沟沟,一路歌吟到中国政治文化的前沿和中心,他的诗歌探索的目光也逐步开阔和明亮,就像一条从深川峡谷中奔流而出的小溪,不断变得宽阔和丰沛。在这个纷繁杂芜的时代,更多的人在关注自己的日常的物质生活质量,这也就是所谓的心灵在日益粗砺,道义与担当离普通大众越来越远,即使那些追寻心灵生活的诗人们,还有多少人会把怜悯与歌吟的目光投向文化与文明的积淀与裂变,以及人类现世生活的幸福与苦难?立红像许多北漂者一样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但他诗歌的触角极少关注个人的一己悲欢,更多地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城乡演进过程中二者的反差与现代文明变异的抒写和展现。立红的这种写作姿态,在当下的诗坛上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显示着一种清风明月般的品质和风格。
对祖先以及与之有关的物事,诗人的文笔之间充满着敬仰。有许多东西,一个人可以抛弃或超越,但也有一种东西,一个人任何时候也改变不了,那就是一个人的祖先和根部,那是一个人血脉的发源地。比如:一个人的父母、民族、肤色、母语和文化背景等等,都是与生俱来的,都是无法改变的。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基因,而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则是文化的自觉皈依。由此,立红禁不住在《祖先》一诗中写道:“我看不见你摸不着你,/只有一个遥远而朦胧的声音自冥冥而来,/日夜扑打着我的梦证明你的存在。”祖先也许是神话、传奇,抑或是虚构、图腾,如:龙、女娲、盘古、后羿、夸父,但我们既然有后世,那么也就必然有前生,那是不可置疑的存在和我们精神的依凭。屈原、老包这些史有其人的身上发生的那些碧血丹心的故事,总是在后世的诗歌、戏剧或民间的仪式中成为深刻的铭记。与祖先精神一脉相承的,还有白桦树、大草原、淮源、开封铁塔、天安门广场以及永恒的灯火,都成为诗人的歌咏对象。祖先,就是照亮我们不断前行的灯火啊!
故乡是一个人的出生地,也是一个人永远的精神栖息地。在立红渐行渐远的背影里,他对故乡的诗思沾染着浓厚的依依难舍的情怀。故乡的土地、阳光、柳叶、菊花、白菜、农父以及进城的农民,都是诗人心目中故乡的侧影,诗人对之的理解与感悟真实、真切而又满怀隐忧。读到他的《土地》一诗中“你生养了我们,/又埋葬了我们”的诗句,不禁让我想起了艾青的著名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土地之上,承载着故乡的一切。远离故乡,使诗人心怀戚然,“一去千里,/子夜茫茫”(《50次特快经过南阳》),是诗人离乡就开始怀乡的真实写照。
立红在寻根与怀乡的诗意徜徉之后,又将诗思跃向了对文明的观照。黄河文明、农耕文明、春节文明、现代文明在他的诗作中的多角度描绘,使他的诗作的内在精神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这也许就是立红所一直强调的文学创作要有世界性眼光的创作实践。
但立红的这种文明之思和对梦想的守望,又充满着难得的批判意识。诗歌的清醒,源于诗人的清醒。诗歌的迷醉,将会使诗人难以寻觅到灵魂的出口。炮烙之刑、屈原之死,浸透着历史的残忍、苍凉和荒诞。高贵而又经常屈膝的膝盖,是一个民族应该时常反醒和汲取的心灵之痛。现实生活的高度物质化,使“倒进下水道的诚实和良知气愤得发臭”(《进城的农民》)。现代的局部战争,在莫须有的理由下时常发生,将文明蹂躏,“古巴比伦文明,/像一个古典的阿拉伯少女,/野蛮的牛仔正在撕扯她的衣裙。”(《伊拉克的石油人民的血》)。相对于不少作家、诗人面对文明的破碎失语的现状,立红是充满直面与批判勇气的一位。
诗人是一个时代的良知。一个诗人内心的动荡,无不受影响于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哪怕是诗人内心最为隐秘的疼痛,也总是感应于一个时代的风情和脉动。立红的诗歌所让人称道的,归根结底就在于他的歌唱“表达一个中国诗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希望”(《<文明的呼唤>后记》)。
有所承担,有所守望,使诗人陈立红的诗歌具有了大地的宽厚、质朴与坚硬的品质。一个诗人心灵的方向,决定着他诗歌写作的方向。一个诗人诗歌写作的方向,将会决定一个诗人诗歌生命的长度。因此,诗歌虽然决定不了文明的进程,但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这部几乎摒弃所有技巧的诗集,就是这样一面质朴的镜子,既映照了中国新诗诞生90年来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又展望了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动人前景。这是一个易遭误解的话语,也许只有时间才能逐步凸现它更深的意义。
梦想是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创造美好事物的原动力。坚守梦想,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增加了一份希望。让我们回应“文明的呼唤”,与诗人一起共同坚守……
来源:张中坡博客 2007-10-31 10:57:03
诗集评论
相关报道
(全部链接均来自本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