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的传奇爱情
有关滇越铁路的爱情故事,我大多是从胡小姐那里听来的。
比如她说起苗族女子周美珍。多年前,一个江苏小伙子乘坐滇越铁路的小火车到这里帮人做家具,周美珍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于是带着爱情与梦想,同样乘坐小火车离开屏边,远嫁他乡。
是滇越铁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比如她说起另一个苗族的女子,第二天就要无奈遵从父母的命令,和一个不爱的男子结婚。和她相恋的男子得知讯息后,匆忙赶往她的家里,可是走到车站时,最后一班火车已经开走。这个深夜的男子一直忧伤地徘徊在车站,直到深夜,车站的管理员听了他的故事,被他们的爱情深深打动,便借给他一辆铁路工人用来检修铁轨的手摇车,让他沿铁轨一路开到苗族女子的家门。……就在前年的春节,当那个苗族女孩子终于要嫁给这个心爱的男子时,苗家寨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苗式婚礼,满山遍野的火把亮起来,过来接这个女孩子。
是滇越铁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当胡小姐讲述这些爱情故事时,她的法国丈夫菲利普一直用疼惜爱怜的目光望着她。这种眼光,是只有当一个男人真正爱一个女人时,才会有的。
其实他们两个的爱情,才是滇越铁路的真正传奇。
出身于贵族之家的菲利普,祖父曾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议员。当年担任法国驻云南最高外交长官的奥古斯特"弗朗索瓦(中文名字方苏雅),最初并不同意修建滇越铁路,在议会的支持下,法国政府才最终通过了修建滇越铁路的决议。
滇越铁路唤起了法国人对云南红河的中国情结。从小听爷爷讲述滇越铁路的故事的菲利普,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向往。就在几年前,40岁的菲利普终于来到云南,就是在这里,他发现了一直向往的纯美的自然与人性,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与胡小姐的爱情听起来像一个童话。已经离婚的胡小姐,带着上高中的女儿一起生活。她为女儿请了一个法文家教,菲利普就是这位教师的朋友。两个人就这样相遇相识相爱,并在2003年喜结良缘。
随菲利普回到法国南部的家中,在那所百年老宅里,胡小姐发现了一份有关滇越铁路的材料,这是当时法国政府的审议材料,由菲利普的议员祖父保留下来。
从那时起,两个人常常从法国返回云南,去探访有关滇越铁路的遗迹。菲利普还将祖传的瓷器,送给举办滇越铁路私人藏品展的铁路收藏家黄庆。
这次我们参与的中法记者重走滇越铁路的活动,便由这对异国夫妻分别联系中方和法方联合举办。
同样也是滇越铁路,在无形中将他们牵到了一起,如同月老的红丝线,于是在有关这条铁路的爱情故事中,他们便成了一部当代传奇。
滇越铁路的传奇技术
去看人字桥,像一种朝拜。听说过的人,大都没有见过,因为它的位置实在偏僻。据说,为了保证寻访人字桥的顺利,组织方曾经三次前来探路,因为经常性的塌方和半路上必经的铁索危桥,使这里成为连资深的探险者都不易到达的地方。我们在出发前,每人也都配发了食物,因为有一段路必须步行。
当我们的车队经受了无数塌方的考验,在蛇行一样的小道上爬行了一个上午后,人字桥却还高高地架设在遥远的悬崖,让人目眩神迷。
想要触摸到人字桥和艾菲尔铁塔同时代的铆钉,还要从水边沿着陡峭的山坡,登上一侧山腰的隧洞。
一个多小时之后,当我带着软绵绵的虚脱,终于站到了被世界桥梁史称作无与伦比的杰出与天才之作的人字桥上时,感慨与惊叹油然而起。
滇越铁路的工程难度是当时世界筑路史上罕见的。它有80%是在险恶的崇山峻岭中穿行,跨越金沙江、珠江上游南盘江、红河三大水系流域,南北海拔高差超过1950米,平均三公里有一个隧道、一公里有一座桥梁,因此,滇越铁路曾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它代表了本世纪初铁路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
而横空飞架在两座垂直的悬崖当中的人字桥,则是滇越铁路的一大奇迹。
据说铁路修到这里时,因为两边的悬崖实在太笔直而且太高,施工方案一再失败。法国工程师就将人字桥施工段情况拍照后,在国内报纸上刊登了寻求方案的启事。法国女工程师鲍尔"波丁为此绞尽脑汁。有一天,做衣服的时候,她无意间把剪刀掉到地上,剪刀的两个角正好张开插在地板上,构成了一个汉字的“人”。人字桥的设计方案便由这一意外灵感而形成。
整个人字桥桥身没有一根支撑的骨架,全用钢板、槽、角钢、铆钉联接而成。为修建这座67米长的桥梁,共花了21个月的时间,有800多名劳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工程的难度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一个大写的钢筋铁骨的“人”字,是中国工人和法国技术人员以生命为笔写就的。
正像一位同行的记者所说的,“怎样让一座山与另一座山接轨?答案是‘人’。”
滇越铁路的传奇尾声
在人字桥两侧的隧道里,我经受了此生最黑的黑暗。人的视力在这里已经没有任何作用,只有山泉的滴答声,被山洞将声音惊怖地夸大。
就在这令人忧惧的黑暗中,忽然响起一个男人惊惶失措的声音:“有没有人,我害怕啊。有没有人?”
然后,是一个法国女人生硬的中国话,“别怕,我在!”
有关滇越铁路的追寻过程,就定格在这个镜头上。
它让我不得不带着羞惭的心情,去反刍这段传奇旅程的一种思绪——如果说回望历史,滇越铁路的开通常常会给中国人带来郁愤,而百年以后,当一个强硕的中国男人慌张地寻求保护,而柔弱的法国女子给予呼应时,郁愤就此转化为刺痛——而这种刺痛,就是关于滇越铁路的无奈的尾声……
有关滇越铁路的爱情故事,我大多是从胡小姐那里听来的。
比如她说起苗族女子周美珍。多年前,一个江苏小伙子乘坐滇越铁路的小火车到这里帮人做家具,周美珍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于是带着爱情与梦想,同样乘坐小火车离开屏边,远嫁他乡。
是滇越铁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比如她说起另一个苗族的女子,第二天就要无奈遵从父母的命令,和一个不爱的男子结婚。和她相恋的男子得知讯息后,匆忙赶往她的家里,可是走到车站时,最后一班火车已经开走。这个深夜的男子一直忧伤地徘徊在车站,直到深夜,车站的管理员听了他的故事,被他们的爱情深深打动,便借给他一辆铁路工人用来检修铁轨的手摇车,让他沿铁轨一路开到苗族女子的家门。……就在前年的春节,当那个苗族女孩子终于要嫁给这个心爱的男子时,苗家寨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苗式婚礼,满山遍野的火把亮起来,过来接这个女孩子。
是滇越铁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当胡小姐讲述这些爱情故事时,她的法国丈夫菲利普一直用疼惜爱怜的目光望着她。这种眼光,是只有当一个男人真正爱一个女人时,才会有的。
其实他们两个的爱情,才是滇越铁路的真正传奇。
出身于贵族之家的菲利普,祖父曾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议员。当年担任法国驻云南最高外交长官的奥古斯特"弗朗索瓦(中文名字方苏雅),最初并不同意修建滇越铁路,在议会的支持下,法国政府才最终通过了修建滇越铁路的决议。
滇越铁路唤起了法国人对云南红河的中国情结。从小听爷爷讲述滇越铁路的故事的菲利普,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向往。就在几年前,40岁的菲利普终于来到云南,就是在这里,他发现了一直向往的纯美的自然与人性,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与胡小姐的爱情听起来像一个童话。已经离婚的胡小姐,带着上高中的女儿一起生活。她为女儿请了一个法文家教,菲利普就是这位教师的朋友。两个人就这样相遇相识相爱,并在2003年喜结良缘。
随菲利普回到法国南部的家中,在那所百年老宅里,胡小姐发现了一份有关滇越铁路的材料,这是当时法国政府的审议材料,由菲利普的议员祖父保留下来。
从那时起,两个人常常从法国返回云南,去探访有关滇越铁路的遗迹。菲利普还将祖传的瓷器,送给举办滇越铁路私人藏品展的铁路收藏家黄庆。
这次我们参与的中法记者重走滇越铁路的活动,便由这对异国夫妻分别联系中方和法方联合举办。
同样也是滇越铁路,在无形中将他们牵到了一起,如同月老的红丝线,于是在有关这条铁路的爱情故事中,他们便成了一部当代传奇。
滇越铁路的传奇技术
去看人字桥,像一种朝拜。听说过的人,大都没有见过,因为它的位置实在偏僻。据说,为了保证寻访人字桥的顺利,组织方曾经三次前来探路,因为经常性的塌方和半路上必经的铁索危桥,使这里成为连资深的探险者都不易到达的地方。我们在出发前,每人也都配发了食物,因为有一段路必须步行。
当我们的车队经受了无数塌方的考验,在蛇行一样的小道上爬行了一个上午后,人字桥却还高高地架设在遥远的悬崖,让人目眩神迷。
想要触摸到人字桥和艾菲尔铁塔同时代的铆钉,还要从水边沿着陡峭的山坡,登上一侧山腰的隧洞。
一个多小时之后,当我带着软绵绵的虚脱,终于站到了被世界桥梁史称作无与伦比的杰出与天才之作的人字桥上时,感慨与惊叹油然而起。
滇越铁路的工程难度是当时世界筑路史上罕见的。它有80%是在险恶的崇山峻岭中穿行,跨越金沙江、珠江上游南盘江、红河三大水系流域,南北海拔高差超过1950米,平均三公里有一个隧道、一公里有一座桥梁,因此,滇越铁路曾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它代表了本世纪初铁路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
而横空飞架在两座垂直的悬崖当中的人字桥,则是滇越铁路的一大奇迹。
据说铁路修到这里时,因为两边的悬崖实在太笔直而且太高,施工方案一再失败。法国工程师就将人字桥施工段情况拍照后,在国内报纸上刊登了寻求方案的启事。法国女工程师鲍尔"波丁为此绞尽脑汁。有一天,做衣服的时候,她无意间把剪刀掉到地上,剪刀的两个角正好张开插在地板上,构成了一个汉字的“人”。人字桥的设计方案便由这一意外灵感而形成。
整个人字桥桥身没有一根支撑的骨架,全用钢板、槽、角钢、铆钉联接而成。为修建这座67米长的桥梁,共花了21个月的时间,有800多名劳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工程的难度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一个大写的钢筋铁骨的“人”字,是中国工人和法国技术人员以生命为笔写就的。
正像一位同行的记者所说的,“怎样让一座山与另一座山接轨?答案是‘人’。”
滇越铁路的传奇尾声
在人字桥两侧的隧道里,我经受了此生最黑的黑暗。人的视力在这里已经没有任何作用,只有山泉的滴答声,被山洞将声音惊怖地夸大。
就在这令人忧惧的黑暗中,忽然响起一个男人惊惶失措的声音:“有没有人,我害怕啊。有没有人?”
然后,是一个法国女人生硬的中国话,“别怕,我在!”
有关滇越铁路的追寻过程,就定格在这个镜头上。
它让我不得不带着羞惭的心情,去反刍这段传奇旅程的一种思绪——如果说回望历史,滇越铁路的开通常常会给中国人带来郁愤,而百年以后,当一个强硕的中国男人慌张地寻求保护,而柔弱的法国女子给予呼应时,郁愤就此转化为刺痛——而这种刺痛,就是关于滇越铁路的无奈的尾声……
文章引用自:中华遗产杂志社
前一篇:滇越铁路的传奇片断(上)
后一篇:石头为什么会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