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觉寺的人鱼

(2006-07-25 15:06:50)
                     大觉寺的人鱼      
  
  京城是这样的闷热和焦躁,躺着像烙饼,站起来又像蒸馒头,人在无遮无挡的白花花的阳光底下,是很容易觉出来倦怠和无聊的。

这个时候,有二三好友相约:不如去大觉寺听水吃茶,倒可以消得半天苦夏。

人本来是恹恹的,如同岸上缺氧的鱼,然而颇为振奋了一下的,是由于其中一个说:大觉寺原来叫做“清水院”的,寺内有一股清泉流入,由一个石砌的引水道牵引着游遍全寺,四时不竭。

便等不得明天一早去了,立逼着马上走,正是中午最热的时候,夏蝉的嘶鸣使得阳光更加肆无忌惮,连树阴都缩成了最小的一团。几个人虽然都热得吐着舌头,然而因为期待着别样的清凉,还是决定一道去了。

佛与佛堂

出城以后,车子七拐八拐,驶上一条两旁桃林夹峙的马路时,有人说快到了。此时路面颠簸得厉害,时而有不知拉着何物的大卡车呼啸而过,扫起的烟尘堵在路口。所以尽管有桃林,却与想象中的桃花源大异其趣,我已暗暗怀疑此行的意义。
 
大觉寺的人鱼

而当我的双脚踏上大觉寺古旧的青砖甬道时,一切忽然寂静下来:香烟是安静地缭绕着的,氤氲地弥漫在院内;佛乐是恬静地流淌着的,让人想起卧在水面的睡莲,一个女人随着佛乐有韵律地合十、跪倒、叩头、起身、合十、跪倒、叩头、起身……连络绎的游人脚步都是轻轻的,话语都是悄悄的,似乎怕大声的扰攘惊动了佛龛里沉睡了数百年的佛爷们的清梦。

这里的佛爷和他们的佛堂是与我去过的其他寺院都不同的。在别处的寺院,多的是新漆的红墙绿柱,五彩缤纷的,佛爷们也金光闪闪全身披挂,看过去就像暴发户一样喜气洋洋。可在这里,即便是明代所建“大雄宝殿”和“大悲坛”,也一例是古朴的、未加修葺整饬的:大殿的窗子是乌黑的,沉淀着经年累月的沉迹;殿内的气氛是幽暗的,彷佛时间在这里一层一层重叠着厚重的历史;殿中所挂的经幡,已经看不出布的原色,宛如一片片薄而脆弱的木头,轻轻用手一触,彷佛可以听见一声细语:“你弄疼了我。”佛爷们的金装也早被光阴借穿了去,双肩上落满灰尘,将往日的豪华遮掩得不留丝毫痕迹,然而他们兀自不理,各持各的姿态,间或有些耳语,固然是凡夫俗子无法参悟的,想来也断不是关于未修金身的埋怨。佛是清明的,他们明白他们的神秘和威严决不在金装,而在于来自内心的敬畏和千年寂寞的沉积。

“大觉寺,位于北京西部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是金章宗时著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时称灵泉寺。因寺内有清泉流入龙潭,故又名清水院。明宣德三年(1428)重修,改称大觉寺。”

从大觉寺的历史沿革史上,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它让人感慨文字的无情。近千年的时光,浓缩下来,竟然只有这短短几行,多少兴衰更替、人事变迁,都被时间的网眼永远漏在了轮回的海洋里。我们原本是看不到摸不着它的流逝的,可是就在大觉寺古旧的佛殿里,却分明有种窥破时光的震惊——仿佛看见时间的潮水静静流过,不停地冲刷,不停地前行,将古老的历史冲到岸边,再卷入水中,然后将它们沉到水底,渐渐被人忘记。

古树与水
    大觉寺的人鱼

京西连绵起伏的西山山脉林木茂盛,清泉湍湍。千年以来,这里寺院林立,香烟缭绕,被世人当作京城上风上水之地。如今,大部分寺庙已不复存在,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有今天的大觉寺了。

在苦夏的大觉寺,最醒目、最壮观的颜色就是绿色。

大约是因为古老的原因,连大觉寺的绿也绿得老,不像仙潭的嫩绿,不像九寨沟海子的翠绿,也不像黑龙潭的碧绿。你觉得这种绿是有形状有份量的,彷佛伸手一抓,满指满掌都是绿的汁液流下。
 
大觉寺的人鱼

一只绿色的大猫卧在水潭边的树阴下,大约是因为得到了香烟的灵气了吧,对于游人的宠爱洋洋不睬。你正奇怪它皮毛颜色的可疑,这时候它抖抖身子站起来,走到光线明朗处,被它抖落的浓绿很快又弥合在一起,而猫也显露出它本来的黑色。

大觉寺的绿来自于天上和地下

“天上”的绿,发源于寺内数不清的参天古树,在酷热的夏季,它们将整个寺院揽在绿色的臂膀之中。千年的银杏王是来大觉寺绝对无法忽略的,它的浓荫可蔽半个院落,遒劲的枝干像一只绿色的大手,佑护着古寺。此树相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高25米左右,需6人方能合围,乾隆曾写诗赞誉道:“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这位盛极一时的帝王,从一棵的沧桑变迁中,也许同样有古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地上”的绿则发端于绕行全院的绿水。潺潺的泉水自山上的石缝流出后,汇成绿潭,又经石槽缓缓顺山势而下,这也是大觉寺“清水院”别称的来历。

水之所以绿,除本身的清澈外,最大的缘故来自于漫生于水道中的绿苔。它柔柔软软,浓浓绿绿,布满了整个水道,如同一条蜿蜒的绿色飘带,缠绕于寺院全身。绿苔是对土壤、水汽、气候条件极为敏感的生物,是生物界对人类环境污染拉响的“生物警报”,一旦环境遭受污染,它将无法存活,因此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为环境指示植物。在喧嚣的京城不远处,能有这样一个所在,仍有绿苔生长,佛对大觉寺的护佑,由此可以得见了。
 
大觉寺的人鱼

坐在浓绿的藤萝架下,静静看着院内用整块大理石雕就的石池中,满储的绿水被微风吹皱,拂去一张旧画,又铺开一张新画,一页一页无休无止地翻下去,你已变成了参禅入定的老僧,忘记了自己曾在不远处的都市里,全身武装摸爬滚打。这时候,你会朦朦胧胧记起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 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不管百年千年,人与人的心灵总是相通的。

茶与禅心

来大觉寺,不可以不去明慧茶院喝茶。

去茶院喝茶,最好的时候应当是秋日,雨夜,约两三好友,静坐闲话,窗外细雨滴沥,梧桐有声,几盏黄色纸灯掩映其间。此情此境,当然可遇而不可求。好在我们还有二三好友,尽管酷暑炎夏,但是品茗乱谈,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据说茶院的水取的是山泉水,泉水极有张力,以泉水泡茶,可以盈杯而不溢。可后来返回时听司机讲,这里用的山泉水,其实是附近山民取剩下的,真正好的泉水,是山民自己汲用的。然而京城里的人,能喝到如今这样的水,已经觉得尽够欣幸了。

我们要的是庐山云雾。真正懂茶道的不多,不过是乱喝一气,对于我们来说,喝茶的意义并不在于喝茶,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真正受用的是闲扯。

有个朋友说起某年某月借宿在某处寺庙里,曾和方丈喝过一宿的清心茶,那时钟磬轻响,茶香缭绕,忽然心窍大开,禅心顿悟,将尘世的倾轧争执看得极轻极淡,从此困扰多年的失眠症不治而愈。

又有人说到平生最难忘的饮茶经历,是外出采风时,到一处农家,喝了自酿的土茶,齿颊留香久久,可是自己带回京,却再也尝不到那般滋味,水与环境都不同了的缘故。

有人提议应该到茶院对面的小饭馆去吃绍兴菜。当日他曾租住过此处的一间南房,朱红色的木窗,花格错落,推开门去,小院中满满都是阳光,让人的心情无端地好起来。
然后大家开始讨论,最后的结论是:好景不可尽享,美食不可尽用,还是将绍兴菜和南厢房留给下一个促不及防的坏心情吧,那时再整装前来。
……
在闲闲的谈话声中,忽然想起知堂老人关于喝茶的见解:“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清泉绿茶,与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得十年的尘梦。”喝茶至这样的境界,浮世的喧嚣和嘈杂,又何足挂怀?

东山魁夷说:“生命究竟是什么?我在某个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又要去另外的地方,不存在什么长住之世,长住之地,长住之家。我发现,只有流转和无常才是生的明证。”在流转和无常的海洋里,我们就像一尾尾人鱼,虽然最终不能逃脱时间的追杀,然而我们仍然有理由存在下去,因为心灵,无比澄明的心境,可以使我们永生。
 
                                                  (文/丛绿)

文章引用自:中华遗产杂志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